買進&賣出這個交易行為的核心,可說是市場上最眾說紛紜,卻又莫衷一是的大哉問。各派論點、每個老師說法因為
操作標的不同(台股、美股、陸股)
經歷時期不同(2000、2008、2020)
規模不同(散戶、大戶、機構投資人)
立場不同(散戶聽消息、分析師幫公司出貨)
給出不同見解是很自然的事情。當事人在自身經歷得到的教訓就算對當時的他有用,也不見得能全盤類推給其他不同時期屬性的投資者。
交易藝術有無通則?或許,但人人都知道的通則可能就無法帶來投資上領先大盤的優勢。要有所取捨,去權衡風險報酬這個雙面刃,自己到底要的是安心,還是獲利最大化?這些考量都會影響到交易策略的執行與績效。
基於股市本質就是機率與不確定性,針對各種動作給出非線性的反饋循環,無法正確歸納因果,身為一般人的我們真的很難找出絕對準則,只能盡量批判性思考,一點一滴的從教訓學習以提升勝率和獲利期望值。來自被動投資的告誡:別這麼累又徒勞,快皈依正途吧!
- 買進:建倉、加碼
為什麼買進,是因為相信標的未來會上漲。
為什麼加碼,是因為相信標的未來會持續上漲。
投資人可能透過基本優良、技術突破、消息看好而買進一檔股票、產業、大盤ETF。買進的邏輯比較直觀(國際政經、產業情勢,只要你當初判斷的進場理由足以說服自己),但投資交易不是只有「買」這個動作,還需要「賣」來實現獲利,才算完整循環。無論是長短線、投機交易、紀律再平衡,或為了人生目標如買房買車、教育基金等用途,你總是得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執行賣出。這邊先不討論被動投資的機械式再平衡和生涯規劃,而是單純聚焦在主動派買賣交易。
- 賣出:停損、停利
賣出的理由,可分為停損(表現不佳、避免續跌,果斷出場)或停利(動能消失、漲幅滿足,獲利了結)。根據某些流派觀點,其實停損和停利(甚至換股)或可視為同樣一件事,即賣出。以下詳細解釋。
同樣透過基本、技術、消息、籌碼四個面向出發。
- 要從基本估值與消息面辨識出未來好轉或惡化並不容易,因為事件不一定會在你以為要發生的時間點反應在你所認為的股價上,也就是因果關係晦澀不明,反饋機制非線性。
- 技術流的說法是,股價變動說明一切,因此直接看線圖就好。然而技術分析的弔詭之處在於,你不是唯一、第一時間看到線圖的人。其他人可能利用你對線圖的觀點,來佈局第二層、第三層對策,如同之前提到的猜數字遊戲,參與者彼此的判斷會影響股價走向,譬如自我應驗預言。被動投資也經常批評看線圖根本是看著後照鏡開車。即便如此,也有學者對技術分析做出系統研究,因此技術分析的實用性目前還難以蓋棺論定。筆者自己看法是,技術分析同樣有機率準確與失靈,若能讓技術分析操作勝率長期達到五成以上,即便微幅領先也好,那麼還是有其參考價值(市場屬性也會影響技術分析被利用的機率,如美股市值大,大戶較難憑一己之力畫線,而台股淺碟市場,就有高機率被大戶串連,畫線誘導散戶)。
- 籌碼面而言,13F表格畢竟不是即時訊息,就算你發現大戶上季買賣什麼,機會可能也早已反應在股價上。有日公告的基金報告書比較即時也更有用,但法人的資金規模、比例配置畢竟不同,譬如大型基金買個投機標的不過是零頭小錢,我們資金少,承受不起波動,就不能照抄標的。
檢視過上述面向,也能直接回歸價格本身來看,你進場的成本價位會影響加碼或減碼的判斷(如獲利達幾%就出場,虧損達幾%就出場),這牽涉到市場趨勢、對持股的信心、自己風險耐受度等綜合考量。利用技術分析觀察K線來停損(如均線死亡交叉)或停利(如RSI買超過熱、移動停利等)也是個方法。
停損/停利還是得回歸到自身設定的交易原則。交易原則沒有絕對的對錯,重點在於自己是否能維持,以達到主動投資人琅琅上口的「小賺小賠,絕對要避開大賠,並期待偶爾的大賺」。
繼續討論到換股。
理想上,主動投資人都希望把資金放在效益最高的跑道。每一筆資金都要放在能夠產生最大獲利的個股或ETF。
停損出場的資金,改放到潛力目標,血就不算白流。
停利出場的資金,放到更有潛力目標,舊持股的錢就不算少賺。
基本、消息、籌碼面或許能挖掘出有利資訊使你決定換股,技術分析也有相對強弱指標可比較。理想上我們都希望優化配置,但實務上總是有各種難處,包含看錯風險(假摔、假突破),交易成本(換股的買賣佣金)等。
全球投資史上的大危機與崩盤從來沒少過,每次大跌都讓人性想贖回資金躲的遠遠地。但如同上一篇買賣勝率的探討,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剛好賣在高峰或谷底?何時又該認錯買回?金融市場的韌性,或者說人類文明進步的力道,總能屢次跨越憂慮之牆,繼續往上攻,創新高。如果對賣點沒把握,那麼單純堅持做多指數,定期定額買進,歷史會證明給你看很不錯的績效。誠然過去不代表未來,每個人的風險耐受度也不同,但如果對股票市場這點信心也沒有的話,那麼怕熱就別進廚房,還是買定存跟債券就好。
Wall of Worry: 克服許多危機,持續上攻的美國股市 |
這裡特別提及Morningstar Portfolio Manager裡面的標竿比較功能:可以觀察Personal Return(進出)跟Total Return(只進不出)的差距,來檢討自己是否多此一舉,頻繁買賣反而輸給啥都不做放著。善用績效追蹤軟體,就是有這種讓客觀數據說話的好處。筆者自己就是開始投資記錄三年多,發現賣點很差,常常賣在低點,使得Personal Return績效被拉低,輸給Total Return單純買進持有的自己。買點已經很難掌握了,至少先排除賣點更難抓這個風險。2020年開始逼迫自己減少賣出的手癢衝動,希望情況有改善。
筆者績效(2020/09/24) |
這樣思考,就能歸納出幾個賣出的判斷方式:
- 找到更好目標而賣出。比原先資金所佔標的優秀就行
- 買進理由消失而賣出。如基本面出現變化。但事件不一定清楚反應在股價上,因此也不容易判斷
- 技術線型看壞而賣出。線圖很直覺,但勝率依然不是絕對
如果你的持股清單出現上面訊號,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好轉換時機,就試試看吧(後果自負)。
最後,補上一句個人覺得相當受用的話:「別愛上持股」。什麼意思?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我們在擁有一件事物後,會不自覺地只看到優點,忽略缺點,即稟賦效應,又稱敝帚自珍效應。道理同樣適用到股票,讓我們不自覺地過度重視持股的正面利多,忽略負面利空。然而優秀的交易者都知道,股市投資最忌諱讓主觀情緒影響客觀理性決策,因此要不斷耳提面命,別愛上持股,該買就買,該砍就砍,才能確立自己設下的交易原則。
以上,這系列文章從(一)主動 vs. 被動投資差異、(二)選股標的、擇時進出、資金投入比例、(三)&(四)買進、賣出等議題,大致分析了股市投資該具備的基礎買賣邏輯。概念不算複雜,但市場如戰場,各種策略彼此競逐廝殺,當然會有論點的爭辯,也算是學術思維的醍醐味。其中提及的國際政經局勢、產業發展動態、技術指標、資金配置等具體策略,之後再各自獨立篇幅詳談。See you next time!
【系列文章】
除了購買S&P 500 ETF的SPY以外,還可以用滾輪策略搭配賣Cash Secured Put和賣Covered Call options增加投資報酬率3倍
回覆刪除類似這個策略
https://slashtraders.com/tw/blog/sp500-spy-etf-wheel-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