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GACKT & ICO

數位貨幣可能是近來最火熱的金融科技話題。 

GACKT是日本視覺系搖滾相當資深的樂手,有在聽日搖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看到一則新聞連這位兄貴也展開投資平台的事業!點進該社Spindle網站,這真是充滿藝術美感的網頁設計,乍看之下跟硬梆梆的財經一點關係都沒有XD 而且居然有七國語言,相當全面。

數位貨幣進入主流討論不過幾年,要斷定未來發展性如何還很難說。連演藝圈都策略結盟切入金融市場,這到底是科技起飛的黎明還是熱潮破滅前的擦鞋童?以商業角度來說,創新能激發跨領域合作推展新氣象,先不論成功或失敗,至少思考出這種可能性就是個成就。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堅守長期投資策略應該還是比較穩健的獲利方式。大部分比例用於經過時間驗證的產業或標的,少部分可供冒險的資金再來考慮這種前景未知,可能大起也可能大落的新興領域囉。 

報導來源
https://natalie.mu/music/news/280304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投資領域推薦書單(2020/09更新)

今天來介紹投資領域個人推薦的書單。
有些替代性很高,同樣性質的每家內容差不多(譬如交易規則)
有些重要性很高,由資深業界人士或優質作家所撰寫

寫筆記抄重點是第一層次的學習,能夠把知識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策略才算真正讀透。常理推斷,市面上能買到的資訊通常無法帶來超額報酬,甚至有些作者出書只是行銷,真正目的是推銷課程或財管服務,這也很正常。但光是經過嚴格驗證的基本常識,應該就能幫助新手投資人避免很多陷阱,畢竟不讀書的人總是存在,多一手知識就是多一分把握。

請記得書本跟實戰不見得是同一回事,沒有一鍵封頂的策略。到頭來做出決策的是不理性且情緒化的人類,但我們至少能藉由學習與訓練來改善。有些內容可能得多讀幾遍,實際下場操作後再回來揣摩書本行文,才能切身體會作者要傳達給投資人的箇中意涵。有些重要或有趣的書會再發文分享心得。之後看到好書也會持續更新這份書單。


    以上按不同領域各列出幾本推薦的書。這些陣營之間可能彼此對立,但從閱讀的角度來認識市場有哪些流派存在,無論自己採取什麼策略,也去知道他人可能怎麼做,衡量大局會更周全,批判也有所本。讀者可再按各自興趣尋找延伸閱讀。

    很多好書國內可能尚未出版或已絕版,可以找找看原文或簡體版。很多書的中文書名乃至內容會讓人誤解原文意涵,有疑惑的話請從英文著手。

    選書的基本原則是過濾。看到「保證、一定、完美、輕鬆、爽賺」等不切實際的形容詞就可跳過(雖然有些好書仍會被代理商冠以蠢名造成誤導)。至於內容屬於真正客觀實用或只是存續謬誤曬成就,可能就得花時間判斷了。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從小具備正確的理財觀

    內容講的是青少年教育,但對剛踏入投資領域的一般朋友也很實用,可以看做是投資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因此於網誌和大家分享。

    • 開設券商帳戶:考慮低成本的券商如TD Ameritrade, Charles Schwab, eTrade, Firstrade;認知到錢能怎麼用,就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 將稅賦納入考量:以台灣人投資美股為例,資本利得(股價漲跌)不課稅,股息課稅30%。(有論者認為既然賺價差不課稅,放著領股息會扣稅,那麼應該以進出賺價差為主要獲利來源,而非被扣頗重的股息收入。這牽涉到每個人交易策略差異,日後再專文討論)
    • 從指數基金開始: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如S&P 500 ETF是很好的起步。買一檔ETF,就等於買進指數裡每個公司的一小部分。對很多人包括Alex而言,ETF不只是入門,更是長期投資的核心部位。
    • 規律投入:開設帳戶目的在於每個月(季)規律投入一定金額,先規劃用於投資的資金,再安排日常花用。
    • 比較投資與其他財務活動:錢能用於投資,也能用來付信用卡。思考錢的用法,會更重視投資能帶來的價值。
    • 逐步認識細節:學著閱讀交易明細,指數價格,乃至於整個金融產業的相關資訊。
    • 學習耐心:每個月規律投入能學習耐心與紀律,對長期而言相當重要。「耐心」必須靠時間學習,也來自對知識的掌握與自信。
    • 了解投資與投機的差異:有些人可能樂於猜測個股或當下熱潮,這沒關係,但注意讓指數基金保持核心部位,別搞混。
    • 了解市場現實:追蹤指數,就代表可能隨著牛市開心賺錢,也可能隨著修正與熊市難過虧損。長期而言,機率站在上漲的一方,成長秘訣就在於持續把資金投入帳戶,讓獲利自行奔跑。(不保證)

    對初學者而言,最好先學著追蹤市場指數,而非選股。

    帳戶資金變多後可能會有提領使用的誘惑。除非有正當理由如支付學費或買房,否則請繼續保有帳戶資金再投資,複利效應會讓資金累積更快,更大。

    越早開始投資,越能體會錢除了花用,更有財富累積的功效。

    這篇文章來源MarketWatch是Alex經常造訪的財經網站
    新聞不見得有每天看的必要,但MW除了新聞也有許多不錯的財經知識與教育文章。(仍然得批判性閱讀)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開設帳戶:複委託 vs. 美國券商(2020/09更新)

    2020/09更新:絕大多數美國券商皆已轉變為免費交易,對投資人是一大福音。

    在台灣想直接參與美國證券市場投資,必須開設國內證券商複委託或海外券商帳戶。Alex兩個管道皆有使用,本篇將介紹複委託與美國券商的優缺點比較與開戶方式,讀者可衡量個人情況來選擇。

    先來看快速表格比較
    複委託及美國券商廠牌眾多,但特性大同小異
    以筆者個人使用永豐金證券複委託 vs. TD Ameritrade為例說明:


    複委託
    美國券商
    勝出
    開戶流程
    自行處理
    複委託
    匯款處理
    自行處理
    複委託
    交易費用
    %抽成,偏貴
    每筆固定,便宜
    免費
    美國券商
    標的數量
    金管會核准基本標的,特殊標的需洽談開啟
    無限制
    美國券商
    帳戶功能
    基本功能
    期貨、放空
    自動股息再投入
    自動退稅
    分析研究報告
    美國券商
    客服聯繫
    中文
    中文/英文
    平手
    使用介面
    簡陋
    美觀
    美國券商
    狀況應變
    國內銀行可協助
    需自行處理
    複委託
    變現性
    可隨時提領,方便
    跨國匯款工作天
    複委託

    複委託就是透過國內證券商帳戶來下單,證券帳戶直接連動到銀行帳戶資金使用。美國券商就是把資金匯到美國,以美國帳戶下單。

    • 開戶流程&匯款處理
      • 複委託直接帶雙證件與印章到銀行與證券窗口辦理,安裝軟體即可,沒有難度
      • 美國券商需自行網路開戶、紙本文件寄送與跨國匯款(匯出與匯回)。可能稍微費工夫,但基本上對熟悉全球化的年輕世代應無難度
      • 美國帳戶資金匯回台灣之海外所得稅務,根據國稅局海外所得條例,「個人基本所得 + 海外所得 =< 670萬台幣」免稅。本小的投資人可以先不用擔心稅賦
    • 交易費用
      • 國內券商大多以每筆交易抽成計算。以永豐為例,每筆抽0.2%,佣金門檻11.99$(方便起見以12$計),即每投入6,000$,會抽12$(12/6000 = 0.2%),無論投入多少,都會被抽等比例的交易費。(p.s. 國內券商官網牌告費率1%以上相當昂貴驚人,若需0.2%以下需詢問各分行營業員)
      • 一開始把資金從台灣匯到美國需支付國際匯費(有些銀行可能有優惠或免費)。入款後,美國券商最大優勢就在這邊,交易多以每筆抽固定費用計算。以目前最實惠的Firstrade(2018/04)為例,每筆固定抽2.95$,投入越多,交易成本佔比越低,如投入1,000$(2.95/1000 = 0.295%)、投入6,000$(2.95/6000 = 0.049%)。對照到複委託的費率,Firstrade可謂相當實惠,而且許多券商都有開戶優惠如存款回饋金、推薦獎金、免佣金交易等活動,對於本金不多的年輕族群是大利多。(優惠不一定隨時有,請留意各家券商促銷)。截至目前,絕大多數美國券商皆已轉變為免費交易,對投資人是一大福音。
    • 標的數量
      • 複委託可申購標的以金管會核准為主,如需特殊標的(如原物料、反向、槓桿)需詢問券商如何取得資格以開啟。這點對一般人而言影響不大,一般操作之個股、ETF都可正常申購
      • 美國券商無限制
    • 帳戶功能
      • 複委託的網頁介面陽春,只能看到基本資料,而且永豐報酬率還無法按實際交易成本顯示,相當不人性
      • 美國券商以TDA為例,可用功能琳瑯滿目,包含資產配置試算、分析研調報告、自動股息再投入、債券退稅等功能,進階一點的融資、放空、期貨也可使用
    • 客服聯繫
      • 複委託使用上若有任何問題,可透過營業員Line即時聯繫詢問
      • 美國券商多有24小時Skype免費國際通話,通常為英文但也有中文人員
    • 使用介面
      • 複委託介面大多老舊簡陋,大概是20年前的UI設計(默
      • 符合當代設計感
    • 狀況應變
      • 複委託面臨緊急狀況如帳戶問題、身故處理,大概心理層面比較有保障感,畢竟透過國內端開戶,萬一發生什麼事,可透過銀行協助。不過筆者實際上沒碰過(希望永遠不要)因此也不知道處理上有什麼優缺點
      • 美國券商帳戶若受美國政府機構SEC, FINRA, SIPC保護(正派券商都會列出),那麼帳戶遭逢外力如戰爭或倒閉通常都能保障資金存續。一般人比較擔心的是帳戶操作或意外身故之遺產處理,畢竟個人與海外帳戶唯一連接就只有網頁帳號。Alex建議開設美國帳戶時,把帳號操作方式備份給懂英文的伴侶或親人,這樣自己遇到意外無法碰電腦時,至親也能把資金匯回台灣。同時海外資金水位也考慮不要過高,以防面對遺產處理時被課徵高額稅務。這一則算是海外帳戶蠻要緊的考量,日後會另開專文詳細討論因應作法。
    • 變現性
      • 複委託外幣帳戶可隨時至銀行櫃檯或網路轉帳處理
      • 海外帳戶匯款或提領通常需要1~3工作天(有些券商可用信用卡跨國提領)

    綜合上述考量,複委託 vs. 美國券商適合的對象分別為:
    • 複委託
      • 投資本金較大,每股申購達12萬台幣以上,才能壓低交易成本
      • 交易次數少。否則一進一出徒增損耗
      • 無法律及外語能力處理跨國稅務
      • 追求帳戶心理保障
    • 美國券商
      • 投資本金小至中等,每股申購金額不限。請留意券商優惠方案與規定
      • 交易次數不限,但原則上仍不建議頻繁進出
      • 有法律及外語能力處理跨國稅務
      • 追求低廉交易成本

    筆者作法是兩者並行,兼取兩者優點,降低相對風險。複委託多繳的交易佣金就當做供意外發生時便於親人提領的保險費。美國帳戶水位較低,但可直接享有一線服務與低廉成本。
    (原先使用的TDA已於2017年底取消Vanguard免交易費標的,對普通投資人不啻一大打擊,加上對手Firstrade 2.95$交易費超大折扣,Alex考慮可能轉換至FT)

    申辦複委託請務必親洽櫃檯或致電詢問營業員,盡量談到交易費用0.3%,門檻11.99$(即 11.99/4000 = 0.3%)以下才比較妥當,否則按網頁牌告動輒抽1%,門檻100$相當坑爹。只能希望國內券商進步點了。複委託的入門說明可參考這裡

    美國券商開戶流程網路上已有許多教學,有需要者可自行搜尋,網誌日後再來補齊說明。

    這裡可以看到美國各大券商的評比。每個券商特點與費率優惠各異,國內比較多人使用的是Charles Schwab, Firstrade, Interactive Brokers, TD Ameritrade

    截至2018年4月,最具競爭力的應該是Firstrade的2.95$交易費。

    註:雖然許多美國券商都有中文介面,但投資美股難免碰上英文,因此具備一定英文程度的投資人在操作與收集資料上會比較有優勢。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投資Q&A

    本篇整理讀者朋友的投資Q&A,日後若有其他提問也將整合到這篇。無論初學或進階疑問都歡迎大家踴躍提出,可在下方或粉絲專頁留言 Alex會盡力回答或引述相關資料佐證!

    更新記錄 2018/04/19

    Q: 完全沒有理財經驗的人建議從什麼開始學?

    A:
    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投資(台股、基金等),可參考寫作大綱與方向這篇文章作為學習路徑,從股市原理到操作策略逐步推進學習。

    客觀知識如開戶流程、金融術語、市場結構、交易時間、交易成本這些較不具爭議性的實際資訊,通常從教科書、一般書籍、機構網站來認識不會有重大問題。

    比較要注意的就是蘊含主觀判斷的陳述,譬如核心理念、標的選擇、進出場時機等不一定有正確解答,在理解這些資訊時必須審慎以對,批判性思考。

    同時每個人的心理素質、財務情況、理財目標都不盡相同,一套策略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在掌握大原則後,是可以去研究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並隨時改進。

    對初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認識正確的投資心態。最近剛好看完《投資前最重要的事》,無論是投資新手或老鳥都非常推薦閱讀,這本的讀書心得日後也會發佈在網誌上。

    Q: 完全不懂投資理財的初學者,怎樣在APP上買?怎樣付錢?怎樣贖回現金?信用卡或外帳帳戶流程?會拿到什麼憑證嗎?跟國內或國外證卷商買的差異?

    A:
    現在大部分的國內與海外券商幾乎都有手機APP可使用(只是國內UI很醜...Orz)。雖然手機下單很方便,但Alex認為不需要把手機當做主要操作媒介,純粹備用就好。投資理財最忌「急」,偏偏現代人被手機綁架資訊淹沒的情況很嚴重,耐心不夠的人很容易被雜訊影響,心急亂操作,自己嚇自己判斷失誤,反而造成額外損失或交易成本損耗。手機APP可以安裝,但小心不要迷失囉。

    使用海外券商,一開始需要把錢匯到美國,之後就是以這個美國帳戶的金額來操作。國內複委託以及海外券商的比較、開戶流程教學、資金匯回台灣等方式之後會陸續專文講解。

    複委託 vs. 海外券商的差異先簡單列為下面幾點
    • 資金存放:複委託就是國內帳戶,海外券商就是美國帳戶
    • 交易成本:複委託購買美股的佣金抽成較高,海外券商購買美股的手續費相當優惠(這是許多投資者的最關鍵考量)
    • 標的範圍:複委託可購買美股標的較有限,海外券商購買美股標的沒有限制(關於這點,除非你是進階操作者對原物料、槓桿、反向等有興趣,否則對一般人沒什麼影響)

    Q: 要投資一個標的需要看哪些資訊?研究哪些資訊來降低風險?

    A: 一般投資者在美股會考量的標的例如個股、ETFREIT、債券,會根據「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總經分析」、「量化分析」等分析途徑來挑選標的與進出場時機,以所選對象來界定自己屬於「價值投資」、「成長投資」、「被動投資」等流派。

    對初學者而言,Alex推薦被動追蹤大盤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ETF顧名思義就是在股票市場交易的一籃子股票,想像成有一個指數彙總數十支、數百支、數千支股票的加權與即時價格漲跌,ETF就是追蹤這個指數,買進一檔ETF就類似買了數百支同性質的股票。ETF特性在於風險與波動比一般個股低,而且能追蹤整個類股或產業的表現。對初學者而言,操作難度較低。

    ETF
    也分成主動型設定偏好參數(如多因子、動能),與被動型追蹤市場大盤(如道瓊30、標普500),之後會陸續發文介紹。

    Q: 是不是有一定要投資多少才可能賺的最低門檻,例如買美股會需要轉成美金,但如果什麼都不做,買了美金再換回台幣就會賠錢,造成匯率上的買高賣低。然後證卷商交易上是否也是這樣,有手續費或也是買高賣低?是否要思考最低要投資多少才可能靠漲幅賺回,如果投資太少就算有漲幅,也可能賺沒多少的情形?

    A: 買美股就一定得用美金,把台幣換成美金就必然會有匯率價差風險。由於投資基本上是一輩子的事(或者至少5年、10年以上),因此台幣換成美金後,資金最好擺著持續用於投資(無論是一次申購完成,或分批買進),不要頻繁轉換幣別。用於投資的錢最好是閒錢,意即短時間不會用到的錢,否則進進出出只是徒增匯差與轉帳成本淨損耗。

    美國券商交易手續費舉Firstrade為例是每筆收2.95$Alex會建議單筆投入至少1,000$以上,交易成本佔比才不會太高2.95/1000 = 0.29%,分母越大,費率越省)。券商們似乎進入戰國時代,各家紛紛端出優惠,投資者可以仔細評比,選擇最優惠最方便的券商(現為20184月資訊,活動內容可能隨時間變更及調整)。

    一般而言,美股合理的市場報酬率期望每年是7~10%(波動性日後詳述),因此假設一年投入台幣10萬,年底可能變成11萬。投入100萬,變成110萬。加上複利效應,本金越多,當然累積越快。

    Q: 海外券商有稅收問題嗎?

    A: 有的。這邊先快速解說,根據國稅局海外所得條例,「個人基本所得 + 海外所得 =< 670萬台幣」免稅。資金不多的投資人可以先不用擔心稅賦問題。

    舉例來說,A君在美國券商有100萬,一年報酬率以10%計,按72法則,過了7.2年,A君資金變為200萬。這100萬按複利累積且每年樂觀保證10%報酬率,才能於第20年達672萬門檻。

    投資人可自行試算國內基本所得,海外資金成長空間與所需時間,只要別一次匯回幾百萬大筆數目,而是隔個幾年就慢慢匯回幾十萬,基本上國稅局應該是不會來打擾。

    寫作大綱與方向

    本篇列出網誌的寫作大綱與方向。

    以下項目可當做投資的學習路徑,檢視自己在哪些環節是否具備足夠的理解。當然,並不是每個主題都一定得認識,有些陣營甚至還相互對立(譬如基本 vs. 技術分析、效率市場 vs. 適應市場),大綱目的在於提供一個通盤總覽,讓我們知道投資宇宙中存在什麼樣的事物。批判性閱讀有助釐清疑惑與理論效用。讀者可以按個人興趣、心理素質、投資經歷、實際經濟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網誌實際寫作順序不一定照著章節,會按重要性與文獻整理來發文,大綱也會適時編修。

    • 為什麼要投資
      • 小富由儉
      • 長期儲蓄
      • 因應通膨
      • 投資管道:個股、共同基金、ETF、房地產
      • 為何選擇美股
      • 如何開戶:複委託&海外券商
      • 如何記帳
    • 股市基本概念
      • 架構與交易方式
      • 主動與被動操作
      • 風險與報酬衡量
      • 機率思考
    • 標的簡介
      • 主要ETF標的與產業
      • 個股
      • REIT
      • 債券
      • 另類投資
    • 資產配置
      • 現金與股債比
      • 效率前緣
      • 定期定額與定值定額 
      • 再平衡
    • 基本分析
      • 公司財報
      • 安全邊際
      • 護城河分析
    • 技術分析
      • K線、趨勢、動能、波段、量價
      • 火雞困境
    • 總經分析
      • 相關不等於因果
      • 宏觀經濟指標
      • 國際政治事件
    • 投資策略
      • 價值投資
      • 成長&動能投資
      • 股息成長策略
      • 被動投資
      • 槓鈴策略
    • 金融與歷史
      • 經濟的誕生
      • 人性投機與危機
      • 量化與科技演進
      • 更廣闊的世界觀
    • 投資哲學
      • 技能與機率
      • 複雜系統
      • Incerto
      • Lollapalooza effect
    • 投資心理學
      • 行為偏差與思考謬誤
    • 論預測
      • 線性與非線性
      • 高斯模式與冪次分布
      • 複雜系統與黑天鵝
      • 費米拆解
    • 識破騙術
      • 分辨事實與陳述
      • 玩弄統計學
      • 存續謬誤與負面知識
    • 投資名人堂
      • 價值投資:Benjamin Graham, Warren Buffett, Charlie Munger, Peter Lynch, Seth Klarman, Joel Greenblatt, Howard Marks, Mohnish Pabrai, Ken Fisher, Jeremy Siegel
      • 成長投資:William O'Neil
      • 總經分析:André Kostolany, George Soros
      • 量化投資:Edward Thorp, Jim Simons, Ray Dalio
      • 被動投資:John Bogle, Burton Malkiel, William Bernstein
    • 結論&重點回顧
      • 機率導向
      • 跨學科思考
      • 回饋社會
    • Q&A
      • 收集網友提問,整理回答
    • 附錄
      • 推薦書單
      • 實用網站
      • 部落格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關於本站

    嗨!我是Alex,歡迎來到Espera Spectra
    這是一個討論美國股市投資與各種財經資訊的網誌。

    站名「Espera Spectra」取自期望值(Espérance mathématique)與光譜(Spectrum)的自創字,意即期望值的範圍,用以表達自己對股市本質為「機率」的認知,此觀點會在日後的文章詳細探討。

    首先聊聊自己開始投資的過程吧。契機始於2016年底。
    當時自己投入一個大型音樂比賽徵選失利,在此之前對音樂一直投入很多心力,卻沒得到想要的成果。感到挫折之餘,認知到光靠喜愛音樂的熱情可能不足以支撐在社會生存,因此開始留意投資理財,這個長輩屢次叮嚀要注意,自己卻毫無興趣的領域。原本以為非管院出身,對數字可能無從理解,沒想到翻了幾本書,發現市場這個概念非常有趣,於是一頭栽進投資世界成為生活重心,甚至懊惱怎麼不早一點接觸,因為在投資的世界裡,對年輕人而言時間是貴重資產,越早開始, 越能享有經驗與資產的複利累積,當然前提是心態與方法要正確。開始投資後,除了直接對市場的關注,也提昇自己對商業領域敏感度,用投報率、資產配置、公司經營、行為心理、宏觀經濟、機率哲學等概念來改善生活與工作思考,算是意料外的寶貴收穫。現在希望工作上大學教職跟口譯接案多累積本金,繼續投入美股。反過來說,自己在投資理財的知識,也能透過這些管道傳達給想認識資本市場的同學與客戶。

    參與美國證券市場可以感受真正全球同步的資訊流動,這些無形數據對個人造成各種大小影響。住在台灣的自己第一次切身感到國際情勢判讀的重要,國際現象不再是看過就忘的電視新聞、網路媒體、雜誌書籍,而是具體關連到荷包的重要觀測對象,正好能運用本科所學的國際關係來思考。後來發現,世界太大複雜變項太多,過濾情緒與雜訊並堅持簡單紀律,遠比自以為的政經評估與操作重要許多。這條路上要學的東西當然還很多。

    投資之路自己還是初心者。
    201611月先是一無所知,懵懵懂懂的開始接觸國內基金,期間持續吸收知識,尋找更有效率的投資方式,發現海外市場的亮點。
    20173月陸續開設複委託與海外券商帳戶,正式開始參與美股。隨著接觸更多資訊,投資路線慢慢從被動指數轉為主動。
    20184月寫作本文的今天,開始投資1年多,決定好好整理投資心得,一方面記錄歷程才能改進,同時也分享知識給需要的朋友,持續學習,和大家一起成長。

    這個網誌會逐步針對各種投資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知識來寫作,包含總體&個體經濟觀察、個人操作、網路資訊與讀書心得等面向。投資者必須親自動手實作,才能體會理論知識跟情緒管理的落差,進而思索改進。希望你會喜歡這個部落格,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指正或一同加入討論,請多多指教:)

    投資以外,對音樂、旅行攝影、口譯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聊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