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最近讀書心得:交易對手、滿足曲線、週期訊號、槓桿投資

今年盤勢對成長股而言蠻悶的,轉移注意力來多讀點書也不壞。雖然開始接觸投資伊始就啃了一堆書,但實戰經驗不夠的話也不足以參透作者文章深意,因此很多經典好書或許需要過一陣子再回頭翻,才能看到一些當初沒有想過的層面。總之就來聊聊最近看的幾本書吧。

投資通識課

偏向教科書般的陳述,譬如真實報酬率如何計算、風險標準差的計算、風險溢價公式、短期和長期國債的差異等,若要認真思考數據可以拿出工程計算機,但一些基本觀念也引人深思也很受用,對於非數理背景的讀者而言也能學習到股市險惡,什麼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呼應到今年市場走勢,這本書對自己最大的幫助,應該就是再度警醒主動投資有多艱難了。

  • 聽到一項投資策略時,先這樣思考檢視:能夠清晰闡明且快速運用的投資規律,都是無效的。市場參與者太多,任何號稱有用的伎倆,都會迅速傳進知情人士耳中,當策略被大量使用就會稀釋掉其效用,進而變得無效。
  • 夏普法則: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被動派的表現將優於主動派。扣除額外成本(研究成本、訊息成本、交易佣金、稅金成本等)後,主動投資者的報酬會落後於被動投資者。
  • 效率市場假說:有效市場中,源於公開資訊的錯誤定價證券不存在,因此沒有主動投資者能持續戰勝市場。
  • 股市若採主動交易,即為零和遊戲。有人獲利,就有人吃損。輸家不只支付衍生交易成本,也承擔判斷錯誤的損失。被動派不因個人判斷而買賣,純粹跟從大盤。大盤可能漲也可能跌,但長期以來股市向上(人類社會進步),因此為正和遊戲。
  • 想成為主動交易者?永遠先捫心自問:你的交易對手是誰?主動投資是零和遊戲,就是主動參與者彼此對做,普通散戶怎麼覺得自己有把握能贏過高學歷高財力的機構法人?
  • 市價 = 所有股市參與者買賣的加權平均觀點,是什麼因素讓你覺得你對而市場錯?
  • 投資決策的關鍵不在於公司本身未來是否光明,而是「你眼中的公司」是否比「市場眼中的公司」未來更光明。也就是凱因斯所說的報紙選美:不是選你認為最美的,而是選你覺得別人都認為最美的。市場短期像投票機,長期是體重計,短期股價取決於眾人觀點,但長期將回歸公司本質。只是要注意,市場不理性的時間可能比你不破產的時間還來的長,究竟何時回歸本質或出現均值迴歸,或是「錯誤」定價會維持多久?不是簡單問題。
  • 價值投資關注本質,為何仍難以取得優勢?1. 基本價值是無形的,判斷可能出錯。2. 即便投資者準確衡量估值,也不一定說服市場趨同(上面提到的自身 vs. 市場觀點)。3. 自認正確(反向思考),意味某程度跟市場(趨勢)看法不同,因此將增持他認為被低估股票、減持甚至做空他認為被高估的股票,這些作法將帶來額外風險。4. 市場雖非完全有效,但競爭激烈也已非常有效,若有方法能迅速識別定價錯誤標的(套利空間),股價會迅速變動從而消滅錯誤定價。因此,持續錯誤定價要嘛不易發現,要嘛難以利用。
  • 樂透中獎者不代表他是優秀投資人,更不代表買樂透是正確的投資策略。若用投機甚至賭博心態參與股市,下場可能變成那些買一堆彩券卻沒中獎而被忽視的賠錢案例。
  • 金融資產流動性定義:無須大幅降低價格即可出售的證券數量 ,也就是能以市價立即將證券變為現金。這方面而言,股票的流動性通常優於房地產、藝術品等另類投資。
  • 交易成本是績效的隱形殺手:管理費(俗稱內扣)、交易佣金、買賣價差、稅金等層面都要注意。
  • 常見的投資人行為偏誤,其對投資績效的各種傷害:1. 過度交易:自以為看的比別人對而大量交易,殊不知沒看對,反而增加交易摩擦成本。2. 缺乏分散:集中持股是雙面刃,大漲時爆賺,大跌時爆賠。這兩個作法基本上不利績效,但也可能有某些高手能靠這樣大賺,造成股市論壇的生存者偏差,引起普通散戶效法,反而賠更多。

跟錢好好相處

這本書跟投資策略較無關係,而是從生活和心靈觀念來講述,人的一生可以逐步養成怎樣的金錢觀。投資的目標說白了就是獲得金錢,但是金錢真正的意義和功用是什麼?若不釐清這點,可能會在追求獲利的途中迷失方向,輕則迷惘,重則做出不好舉動。閱讀這本書,相信可以讓讀者認識到金錢的正確使用方式,甚至思索人生走一遭究竟為的是什麼這個大哉問。每個人讀了相同的書可能會有不同感觸,以下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想法。

  • 知道錢和物質不是一味越多越好,存在頂峰曲線,其後效益反而會遞減甚至往下(或者說,金錢帶來的負擔與業障)。
  • 金錢的定義:交換「生命活力 = 時間」的工具,畢竟時間是人生的根本。
  • 生命活力應該應用在:內心調和、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創意表達、對社會與世界的貢獻、找到自己天職(而非僅僅一份工作)。
  • 多少才夠? 滿足感是一種深度體驗 。滿足基本需求後,其實人追求的是成就感(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而其實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來自於幫助別人。
  • 改變人生的三個問題:使用生命活力時,生命是否得到等量充實滿足?生命活力運用,是否和自己價值觀及人生目標一致?若不須為錢工作,消費型態會有何改變?
  • 浪費與否,其實不是指擁有的事物價格多少,而在乎有無好好使用物品價值。

滿足曲線,「夠用」就好

高盛首席分析師教你看懂進場的訊號

以宏觀經濟和股市週期為主的一本書,其實沒有像中文書名告訴你何時進出場,而是偏向介紹各種週期甚至歷史的教科書敘述為主。作者沒有明白叫你看指標抓進出場時機,自己要拿來應用的話還要再多找資料,多加揣摩。

  • 股市週期四階段(主要是各家門派都有對週期的一套說法,因此這部分也只是本書作者的一家之言,各階段詳細特徵見書中說明):1. 絕望、2. 希望、3. 成長、4. 樂觀
  • 類股與週期:週期價值 、防禦價值、週期成長、防禦成長
  • 熊市三大跡象類型(有心理準備別驚慌、預估轉折點佈局)
    • 1. 週期型:利率上升、通膨預期、衰退恐懼。長度約10~27個月。跌幅約-31% 
    • 2. 事件驅動型:無預警外在衝擊、黑天鵝事件,不確定性加遽。影響經濟外的突發事件,通常是好買點(國際政治衝突,如寫作本文的最近阿富汗政局動盪?)。真正涉及經濟惡化,才會長期崩盤(如武漢肺炎)。伴隨溫和通膨,長度約7~9個月,跌幅約-29%
    • 3. 結構型:重大資產泡沫破滅、結構失衡去槓桿、通貨緊縮、債務水準高、股市領導群變窄。長度約4年,跌幅:約-50%以上。
  • 熊市風險六大指標:每個熊市原因都是獨一無二、注意偽陰性、出現單一指標不代表導致熊市,要綜合判斷。股價本身就是先行指標,因此很難找出任何領先股價的指標。
    • 1. 失業率上升(但注意本身為落後指標) 
    • 2. 通膨,導致貨幣緊縮(今年2021的主要情勢)
    • 3. 殖利率曲線反轉(但QE和通膨預期降低此指標效度?)
    • 4. 成長動能在高點,ISM指數居高25%時(反之,ISM低點最好佈局)
    • 5. 估值高,會持續高檔,本身不算引爆,但會伴隨其他因素拉高風險
    • 6. 民間部門財務平衡是否過熱
  • 泡沫可能是整體,也可能出現在產業板塊、國家而已。沒有精確定義,但一般認為是:價格與估值的激增,對未來成長有不切實際的需求(同時伴隨合理化narratives)。泡沫特徵包含:鬆綁管制、金融創新、放寬信用、新的估值方法、會計醜聞爆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生命週期投資法)

這本書非常特別,或許能說是接觸股市以來,繼被動指數投資這個核心理念出發點後,啟發最大又能付諸實踐的投資策略,而且或許相當挑戰傳統觀念,把槓桿這個人們以為投機的工具,視作長期投資穩健(當然短期波動免不了)又能獲利的途徑,無論自身敢不敢使用,都推薦閱讀本書,當作學術新知拓展也不錯。其實可以用幾千字好好辯證的槓桿投資策略,或許之後有時間再專文討論,這邊網誌篇幅有限就先摘錄重點。

  • 投資開槓桿從傳統觀點看來可能有些激進,但其實妥善應用,是有學術背景原理支撐的:time diversification分散配置的時間層面,用貼現、預支來實踐
  • Markowitz免費的午餐:分散投資,以更低風險獲得相同報酬 ,或以相同風險獲得更高報酬
  • 本書融合這些學派,希望成為投資領域新典範:1952 Markowitz效率前緣、分散投資、1960 Samuelson理論、1975 Vanguard ETF
  • 分散投資(壽命、股債分散):投資分配不是建立在現有的存款基礎,而是根據未來儲蓄的現值。即,把未來預定獲得的資金也納入今天投資可用的思考方式
  • 本書作者倡議:分散時間投資,用槓桿結合長期投資複利。單從投資金額絕對值來看,與年老時相比,年輕人就算all-in身家,其金額也非常小。年老時投資金額反而更巨大。 年輕時遭遇虧損不好受,但能學到經驗,虧損絕對值也遠比年老時更輕微。投資生涯本有40年來分散風險,但大部分人卻(沒有意識到)把投資(以絕對金額來看)集中在退休前10~20年。本書實證研究,年輕時用槓桿其實是更謹慎的投資策略。當然短期波動是免不了的,但權衡風險與報酬,以長時間資產絕對值的成長幅度來看,這並非不可行。理想的投資工具就是要做到分散資產類型與分散時間(本書作者提倡選擇權,但槓桿指數基金或許也是兩者兼顧的好方式)
  • 年輕人的未來財富總額 = 尚待轉化的人力資本,隨時間流逝,將轉變為金融資本。理論上,應盡快貼現才有效率
  • 槓桿生命週期投資。可以看成200-年齡=股票比例
  • 槓桿生命投資三大階段 
    • 1. 年輕時錢少,離目標證券曝險仍低,需盡量槓桿,建議2:1
    • 2. 槓桿達目標投資比例時,可漸漸降低槓桿。若市場下跌,需回頭提升槓桿比例 
    • 3. 不需使用槓桿,已達目標比例。此階段以100%股票佔比開始,再慢慢減少股票比
  • 具體範例
    • 一、開始工作前十年(22~32或25~35)開2:1槓桿,當前存款達總財富20%才進入第二階段
    • 二、工作後十年到50歲(35~50),逐步降低槓桿2:1到1:1。當前存款達終生財富現值40%,且不使用槓桿為前提下能實現既定市場曝險目標,才進入第三階段
    • 三、退休前十年(50~65),完全去槓桿,進行股債配置
  • 槓桿比例為2:1之理由:槓桿太大會提升max drawdown破產風險,而融資利率若槓桿超過2:1,則成本太高,超過預期利潤
  • 甚至可以這樣說,只要預期的股票報酬比借貸成本高,就該在年輕時使用槓桿策略(低風險套利?),所以股市融資相當正常
  • 作者認為這套作法不是擇時market-timing,而是做到分散時間投資,已知自己離退休幾年,未來還有收入,就能規劃股票曝險比例
這次分享四本書閱讀心得,對投資的著力點各有不同但同樣都很值得學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下次看到不錯的觀點再整理書摘過來。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投資月報 2021.07 美股財報季來臨、中概股遭政策打壓大跌、東京奧運開打

本月摘要:美股財報季來臨,科技板塊緩步追上、補教業遭政策打壓,牽連中概股集體大跌、東京奧運開打

Leading Economic Index (LEI) 領先經濟指數

NEW YORK, July 22, 2021The Conference Board Leading Economic Index® (LEI) for the U.S. increased by 0.7 percent in June to 115.1 (2016 = 100), following a 1.2 percent increase in May and a 1.3 percent increase in April. “June’s gain in the U.S. LEI was broad-based and, despite negative contributions from housing permits and average workweek, suggests that strong economic growth will continue in the near term,” said Ataman Ozyildirim, Senior Director of Economic Research at The Conference Board. “While month-over-month growth slowed somewhat in June, the LEI’s overall upward trend—which started with the end of the pandemic-induced recession in April 2020—accelerated further in Q2. The Conference Board still forecasts year-over-year real GDP growth of 6.6 percent for 2021 and a healthy 3.8 percent for 2022.


Fear & Greed Index 貪婪與恐懼指數 07/30

雖然大盤持續微幅創新高,交易量也在常態區間,感受不太出來市場有恐懼跡象(新聞唱衰看跌倒是從未減少),但貪婪指數繼續維持低檔。等到哪天情緒轉熱,或許有機會拉升大盤再創新高。

本月大事

Robinhood提IPO!狗狗幣佔虛幣營收34% 列潛在風險

五角大樓取消與微軟有爭議的JEDI雲合同

紅色科技巨頭的政治風險:中國官方一張紙滴滴打車APP就下架

史無前例!東奧開閉幕式和首都圈內賽事不開放觀眾進場

比貝佐斯早9天!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正式上太空

Netflix正式跨足遊戲領域!挖角前Facebook遊戲開發主管 

成功開發疫苗市值狂飆 Moderna將納入標普500指數

歐洲多國暴雨 德國比利時嚴重水災 

Zoom 砸 147 億美元併 Five9!今年次大科技業收購案

貝佐斯及麾下Blue Origin將迎來太空旅行首秀

中概教育股急瀉 好未來、高途美股盤前挫近50%

數位廣告著火!推特財報開派對 Snap盤後噴18%

Nikola暴跌!創始人面臨三項詐欺指控

女股神成反指標?市場將推「SARK ETF」 對作方舟旗艦基金

每年七八月的財報季又來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震盪已屬常態,倒是中國政府大動作打壓許多企業,讓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特別是補教業面臨動輒腰斬的跌幅,其他中國公司也多少受到牽連,連帶降低整體投資人對中國企業的信心。網路上有正反看法,對中國悲觀者不免認為此後中國企業在美國金融市場將漸漸消失(除非北京政策大轉彎?),但樂觀者卻看到受牽連的好公司股價殺過頭後的甜蜜買點。或許不只個股,中國整體ETF也是低檔建倉的時機?但我們畢竟不知道何時才是真正的谷底。這種單一板塊殺成一片的情況令人想起去年的負油價,但去年底到現在的能源類股卻是通膨上升環境的領漲族群(再度扼腕去年沒有趁機佈局石油,小單也好)。股票市場是放眼未來的,短期股價反映到多遠的未來不知道,而均值迴歸有作用,實務上也很難拿來預測究竟漲多少才會跌,跌多少才會漲,只能說當跡象出現,至少先用一部份注意力來研究。

股價動態

七月是今年下半場正式展開的時候。一度落後的科技板塊,那斯達克居然已反超道瓊,讓三大指數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但ARK系列從線圖看來還在三角整理。目前個人績效先求逼近打平,但也代表離大盤還有將近-20%的落後。還有五個月能反攻,能反超大盤當然最好,但今年有些許漲幅也該知足,畢竟去年小型科技為主的持股漲太多,今年均值迴歸發揮轉跌,操作又沒跟上大復甦的能源、金融、房地產、航海王等(反而是去年幾乎出清...笑),果然主動投資真的非常不簡單。別太對股市鑽牛角尖,看著東京奧運台灣帶來歷年來最棒戰績,還是有開心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