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投資的邏輯(一):主動 vs. 被動

這系列是網誌成立以來比較進階應用的文章。

牽涉到選股(買賣什麼)、擇時(何時買賣)的話題都很敏感,畢竟主動和被動投資的辯論永不止息,兩派在理論面跟實務面都各自有堅強話語權,因此這系列僅當作筆者對於操作的個人心得,老手可交流激盪,但新手請務必斟酌閱讀。看了不一定要嘗試,但能大略認識到所謂投資,到底牽涉到哪些複雜的決策層面,有助建立對投資交易的框架認知。

投資的世界博大精深,做出任何決策前都需要非常大量的研究與模擬,然而終端執行上其實都回歸到「買」跟「賣」這兩個動作而已。

買,即購入建倉,加碼,股價上漲時能增加獲利。

賣,即賣出持股,減碼,股價下跌時能減少損失。

賣的積極涵義也包含做空(short selling),即股價下跌時能獲利。為方便討論,我們只聚焦在增加獲利、減少損失這兩個意圖,因為做空目的其實也是增加獲利,因此邏輯上把他看成買進空單毫無不妥。

進一步用5W1H的面向來理解,找出我們究竟要討論什麼關鍵:

  • Who: 行為者即自己,除非你要幫家人或朋友代操。衍生議題如年齡、職業會影響資產配置,本篇先不討論。
  • What: 買/賣什麼,即選股。人性都想做多強勢股,做空弱勢股,但現實就是很難。
  • When: 何時買/賣,即擇時。人性都想買在底部,賣在頭部,但現實就是很難。
  • Where: 在哪裡買賣。可以開設海外券商或使用國內複委託,不是本篇重點。
  • Why: 為什麼這樣做。買賣標的與時機,自己必定是因為什麼理由而行動。詳細記錄自己當下想法,可以有系統地追蹤,也避免事後諸葛心態,建立投資紀律。常見根據如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消息分析、籌碼分析。
  • How (much): 投入多少資金比例來執行,也牽涉到持股數量。可以單押大注,也可以小量分散。從學術理論到投資實務都是熱門話題。
  • 其中what, when, how much是本議題的核心討論,主動投資人鎮日花費心力研究,無非就是希望透過這些努力能找到長期穩定勝過大盤的聖杯。
被動投資就簡單多了:堅持大盤指數,買進並持有。買賣邏輯不是主觀判斷,而是盡量維持機械式紀律操作即可。被動投資的買進就是擁有市場指數。賣出不是因為停損、停利、換股等尋找更好資金機會的主觀判斷,而是紀律再平衡,或人生規劃有資金需求而取回現金。

買:定期定額(Dollar Cost Averaging, DCA)定值定額(Value Averaging, VA)

賣:再平衡。賣掉漲多的,買進跌多的,以維持設定比例

不因為股價漲多而急忙停利或追高

不因為股價跌深而畏懼或見獵心喜

單純以貼近市場報酬(可能漲、可能跌)作為目標,僅此而已。

主動 vs. 被動陣營的恩怨糾葛與優缺評估是世紀辯論,這邊大家有簡單概念就行了(之前已經寫過主被動流派的介紹,可參考這篇)。主動派相信,投資人能藉由技能領先市場報酬。根據現代投資理論的效率市場假說(EMH),市場大多數時間可能有效率,但依然能在某些時刻或場域找到突破點。強勢論點如眾股神Buffett, Lynch, Greenblatt, Klarman, Simmons, Soros, Dalio, Wood傲人投資績效。

被動派會批評,母體夠大,就會產生夠多的幸運兒,無關技術,而是好運。被動派相信,市場很有效率,無論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內線消息都不足以讓人長期穩定領先大盤。使用被動追蹤全市場指數的基金或ETF就是最佳解。強勢論點如多次提過的SPIVA(由於數據清楚透明,就算巴菲特也是建議一般人購買全市場指數基金即可),單純持有標普500指數基金,十年就能領先近九成的主動基金。

再次強調,主動與被動不是截然二分,而比較像是光譜程度的差異。被動投資也必須思考資產配置的國家與股債比例、再平衡的時間點、資金投入方法、年齡因素等。延伸議題可以很深入,這邊先不細談。

有了上述鋪陳就能進入正文,這三大主動投資人關切的核心面向:

What: /賣什麼,即選股

When: 何時買/賣,即擇時

How much: 投入多少資金比例來執行

請繼續閱讀下一篇

投資的邏輯(二):選股標的、擇時進出、資金投入比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