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投資的邏輯(三):買進 & 賣出的勝率

上一篇我們認識到(1)選股標的、(2)擇時進出、(3)資金投入比例等三大主動投資人在乎的核心面向。現在可以進入買&賣這兩個關鍵動作的討論:買進(建倉、加碼) 賣出(停損、停利)

股市俗諺「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似乎就透露賣點比買點更重要。這邊就需要投資人做功課,也就是第一篇提到的Why: 為什麼這樣做。買賣標的與時機,自己必定是因為什麼理由而發現標的,想要買進或賣出。詳細記錄自己當下想法,寫成交易日誌,可以有系統地追蹤,避免事後諸葛心態,建立投資紀律。

經過前面幾篇討論,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交易循環,不是只有買進,而必然是在某個時間點基於某種理由賣出。這邊同樣不談被動投資的紀律再平衡及生涯規劃的資金調度,而是單純聚焦在主動投資交易,用於交易的資金,就是在買、賣、停泊之間輪動,不會移出資金池。(注意以前提過的,資金彈藥不用一次打完,但停泊在現金也有cash drag的風險)

用一個簡單有用的數學機率觀念來開場:買*賣的勝率至少要五成以上,長期才有優勢。首先定義進出的勝率。進場成本價必須低於出場目標價,這趟走勢才有賺頭。價差越大,利潤越大。

一開始你基於研究判斷而在某價位建倉。可能判斷股價走勢落底,未來很難再跌,於是逢低佈局,期待上漲。可能判斷股價動能維持,漲還會繼續漲,於是進場追高。

到了某個潛在出場時機,就得判斷是否繼續維持部位,賭未來還有繼續上漲的機會,或是出場,賭未來開始下跌的機會。簡單的說:

出場價高於進場價,勝。

出場價低於進場價,敗。

實務上當然沒那麼簡單,因為時間因素會影響你對走勢長短的界定;資金進出後的轉換跟持股數量有關;資金大小比例乘上勝率後變成期望值才是關鍵。邏輯上方便說明,仍可理解若要追求獲利,進*出的勝率至少要達到五成以上,才較有可能維持長期優勢。那麼怎樣才能達到?

進、出的準度至少都要70%以上。

70%*70%=49%。進出各自剛好七成,乘起來還不到五成,長期下來會趨於劣勢。

71%*71%=50.41%。進出各自達71%,乘起來才勉強過五成。

84%*84%=70.56%。進出各自達誇張的84%,乘起來才有非常優秀的七成勝率。

七成這個數字怎麼來的?請參見Sharpe對擇時的經典研究。大意是,擇時進出若無法達到74%勝率,不如乖乖追蹤大盤還賺比較多。

想戰勝大盤,勝率需超過74%
賭場莊家只要維持勝率超過五成,長期下來期望值就能大噱賭客。大聯盟只要三成打擊率就是強打者,百年洋基隊勝率也只在五六成徘徊。七成勝率在股市算很強,但別忘了有進有出才是完整交易循環,因此進場,看好一項標的來建倉的勝率,需乘上出場獲利了結的勝率,才是完整的勝率。你必須進出勝率都達到誇張的84%,才有辦法讓整體勝率站上七成。一般人都有過度自信的謬誤烏比岡效應,以為操作勝率很高,實際上可能連平均值都不到。投資人願意的話,可以建立詳細的交易日誌,追蹤自己進出勝率以檢討改進。

於是,你做出買賣。

賣出後,股價開始下跌,恭喜躲過損失。

但什麼時候要重新買回?重新買回又續跌怎辦?

賣出後,股價繼續上漲,就是機會成本。

那什麼時候要重新買回?人性敢認錯追高嗎?重新買回卻起跌怎辦?

這就是進出的走勢機會成本,還得納入券商的交易成本(幸好美股券商近年來走向交易免手續費,這項成本可以忽略。但國內複委託券商仍會在每筆交易收取0.2~1%不等的高昂交易佣金)。犧牲潛在獲利空間,來換取止損、獲利了結的保守心態,沒人能說你錯,畢竟交易本來就是市場風報比計算跟投資人自己風險耐受度的權衡。

如果你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那就操作保守點。小賺就停利、小虧就停損?自己意識到進出都會產生機會成本就好。畢竟,完全不動反而可能賺更多。

如果你願意多承受風險以換取獲利提高的可能性,那就理性計算,別被情緒左右。忍住可能回檔幾十%的虧損,以換取上漲好幾倍的機會。持續待在跑道上,承擔波動無所謂,不因為隨意進出而蒸發一絲資金。建立一個你能承受的交易規則,貫徹之。

股市大盤長期是上漲的,因此單方面堅定做多指數,合情合理(警語: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我們大致上有信心世界會更好。個股或產業種類太多,勝率自然跟大盤不同)。

標普500指數每年有七成機率上漲
一旦出現賣出動作,就代表你跟長期顯著的七成上漲機率對做。有了上述覺悟,知道自己背負著判斷錯誤的風險也要做出買賣決策的話,再來討論賣出所牽涉到的停損&停利。

買賣勝率加上資金比例控管以達長期正期望值,這套邏輯大道至簡,也能發展出非常複雜的量化策略,資深操盤手跟大型機構投資者就是鑽研此道,開發各自獨家的投資聖杯,未來有機會再繼續深入討論。

註:本回討論到的買*賣勝率,可參考這篇數學邏輯更詳細。

請繼續閱讀下一篇

投資的邏輯(四):買進(建倉、加碼) 賣出(停損、停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