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抓到飆股?為什麼飆股吃好吃滿很難?

經過一整年的雲霄飛車,11月底寫作本文的現在終於也接近尾聲。目前看來今年雖然新冠肺炎疫情讓實體經濟大傷,但股價居然絕地反彈超前部署,有堅持投資的朋友應該都笑呵呵。這次就來談談一個有點禁忌卻又引人好奇的議題:

如何抓到飆股?或者換個說法,為什麼飆股吃好吃滿很難?

承認吧,只要是主動投資者進入市場,無非就是想做到績效領先大盤。飆股像樂透,雖無法強求但若幸運中獎,誰不想要?主題看似聳動,但本文會盡量從實務上可行性來分析各個決策環節,也算是上一篇文章高檔如何調適的呼應。本文避免報牌跟絕對的操作規範(畢竟網誌資深讀者都知道,筆者奉行機率思考,股市沒有百分百肯定的事),而是從主要原則來談,實際應用到不同時期、不同標的、不同資金就會有因應作法,看各人造化。小提醒:本文主動投資技術成分較高,新手或被動投資者勿輕易嘗試。

所謂飆股:看的見已不容易、吃的到又更困難、吃的飽算運氣好。大概只有洞悉個股與整體趨勢的高手&存續謬誤的幸運兒能克服上述關卡,真正享受到飆股帶來的淨值大幅增長。

飆股有很多界定方式,眾說紛紜,相對應的操作邏輯也不同。本文簡單定義飆股為:短期數天、數週、數月、一兩年內出現50%以上漲幅的個股。為聚焦討論短期飆升動能,故限定飆股於短時間範圍內。如果一檔個股能維持上升趨勢,穩健成長好幾年,即便漲幅不驚人,那也算是夢寐以求的長期投資聖杯了。這次先不談,日後專文討論。

股市大多數時候是效率市場,能套利有賺頭的機會通常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慢來只能撿菜尾,甚至更慘接盤被套在高點。那麼,要如何趁早發現成長機會?

一、剛出生的飆股:發現、買進

飆股在發動前,通常平淡無奇,乏人問津,甚至低檔死魚。等到映入自己眼簾時(財經新聞報牌、群組聊天、無意間得知)都已經大漲一段。關鍵在於:股價要大漲才會讓新聞報,自己才能得知,但那些(還)沒漲的都會被忽略,我們其實都受到存續謬誤引導顛倒因果,從一開始就得非常小心。

合理邏輯上是「因為自變項IV...所以因變項DV...」,譬如因為公司產品好,所以股價大漲,但實務上複雜變因太多,我們很難清楚釐清股價上漲的真正原因為何,不夠完整的分析通常會淪為因果顛倒,變成「因為股價上漲,所以過去有OOXX因素」這種硬是要找理由的邏輯謬誤。在這個初始階段我們更要客觀理性去分析漲勢,而非陷入Confirmation Bias肯證謬誤,胡亂為漲勢找藉口。

若採左側逆勢交易,想在飆股起漲前佈局真的難上加難,除非能看到別人尚不知道的業內消息。至多,我們只能施行右側動能交易,看到攻勢才行動。在新聞剛報或是網站的每日熱門股出現時,就馬上追蹤調查,在2~3天內開始佈局,才比較有可能吃到中段。行情會持續多久不知道,但至少自己不會落後攻勢發動日期太多。

至於市場熱愛追捧的IPO股一上市就不低調,迅速博取眾人焦點,但通常新股上市都會飆高讓原始股東和承銷券商高檔出貨了結,然後慢慢或很快回落,甚至崩盤。等到持股賣乾淨、整理差不多時,才會讓估值回到接近市場共識水準,歷經幾次財報檢驗,重新慢慢展開攻勢(或見光死的跌勢)。因此對於IPO股建議剛上市時不要追高,可以沉澱觀察半年、一年、兩年,仔細研究公司體質與產業跑道,等到適合時機(譬如技術分析、財報發佈)再開始進場。那些一上市就狂飆不回頭的公司當然也有,但畢竟是少數,不要受到存續謬誤誘導,以為早日進場就是保證收穫。

二、進行中的飆股:買進、持有

好不容易發現目標了。該追嗎?請注意

  • 「暴漲」&「被觀測到」這兩條件交集,代表短期技術指標如RSI、MFI、CCI一定顯示超買,隨時有轉向可能。而且:
  • 歷史觀測期又不夠長。沉寂好久的死魚股暴漲,前面的低檔能否作為後續參考?因為股市是展望未來,後照鏡拿過去走勢推估未來的意義不大?IPO剛上市就暴漲,究竟是原始股東拉高套現,或是真的前景亮麗?時間框架太短難以估算,使得:

  • 謹慎的人會怕追高,但成長股股性就是高檔鈍化一路漲。今天不上車,日後追高成本只會越墊越高。此時就考驗投資人厭惡哪種情境較多:是錯失漲幅的遺憾、或是及早進場卻越攤越平的虧損?如果不想錯失漲幅,就抱著可能買錯的覺悟,也要盡早建倉。如果不想押身家卻買到賠錢貨,那就保險一點分批佈局。

同樣的,就算敢進場,一開始也不可能大膽all-in,因為上述情境都有可能瞬間翻轉,我們很難預測到幾年後的未來跑道(除非是業界專家或分析師判定2020~30是雲端黃金十年云云),了不起每天持續追高也很有勇氣了,累積漲幅或可優於大盤。但若沒有在谷底all-in,那麼這份飆股的漲幅也不算吃完整。看到網站顯示該公司YTD、52W Low以來漲多少、自己其實績效沒有理論值那麼美。

並且,你用多少資金部位買這檔?

如果飆股佔總部位太少如1%~3%,那麼就算該檔績效很美,其實對總帳戶淨值成長貢獻有限。除非敢按此邏輯買10~20支且支支大漲,這樣對總帳戶貢獻才明顯。

發現飆股了,也進場了,但若想真正感受威力,至少要買到5~20%,才能對總資產明顯貢獻。若按主動投資人兼具效率前緣,持股數抓在12~16支,等於每支佔比6.5~8.5%,其實心臟要很大(或是高手對持股很有信心)才能容忍這些陣容每天動盪。或許退而求其次,顧慮看錯風險,每天追、每天漲、分散持股是較為安全的吃法。但既然這樣,何不選較安全又強勢的產業ETF就好?

直到今天2020/11/27,筆者選股擇時依然感慨輸給ARKW,今年勉強高於QQQ、IGV。領先大盤VTI是很好,但既然都走科技雲端趨勢,何不直接買這些產業ETF(雖然有點事後諸葛),讓自己心態更平靜,績效甚至更好!也是要自己這樣嘗試四年才知道哪裡不足,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進行中的飆股:賣出了結、重新進場

有賺了(無論吃到多少,賺就是賺),那麼何時要出?

由於技術分析一直顯示高檔超買鈍化,何時反轉都不意外,使得膽小鬼碰到風吹草動,高檔一出現帶量殺就會急著停利。部位佔比大如10~30%可能會很抖,急著獲利了結出場。部位佔比小如1~4%可能會注意但不至於慌,還能持有一陣子觀察。但要是假摔,後面繼續漲?只能繼續追買回來囉,進出差價就真的是成本。只要最終績效能贏大盤或產業ETF,這些交易費用、波段節點、乃至於精神壓力的磨損都是主動投資人必須忍受的。

注意心態影響投入資金比例:因為沒有谷底all-in而是階梯買法,因此就算短期見頂,也會覺得賺得還不夠不想出,但等個一兩天就可能耽擱最佳出場時機,更慘可能反而從大賺變虧損。出場的資金轉進其他標的(平時就得建立觀察清單,持續追蹤),那麼心情上比較不會覺得可惜,因為資金效益依然能持續滾。如果真的看好一檔,那麼短期暴漲暴跌如何處理?說真的筆者也不知道,得看每件實際案例決定,例如2020/11/27 PLTR被做空狙擊。

嚴格按照TA來停利停損呢?好處是鎖住利潤;壞處是進出磨損,可能一直待著反而更賺;看好前景,無論出多少,都留部分?賣的時候不一次全出,而是看每天新聞或漲跌分批出。若連跌2~3天感覺不妙,就當機立斷出大部位。若有跌有漲,看似有支撐,就加減給尊重,慢慢出清,甚至反過來加碼佈局,著眼洗籌碼後的新一波漲勢。

綜合上述作為本文結論,除非

  1. 眼睛夠亮:及時發現
  2. 心臟夠大:大量建倉
  3. 決策理性:該進就進,該出就出,按照硬性原則不留戀
  4. 運氣夠好:即上述三點彙整

否則就算目睹飆股也買了,還是不可能買到大部位,甚至在高檔鎖住獲利躲掉下跌。如果個股佔總部位比例不高,那麼就算個股績效大漲幾倍很亮眼,但總部位淨值增長還是沒那麼美。別讓個股漲跌影響對整體的心情跟判斷,畢竟如果個股持有比例不高,那麼該檔對總績效的拉升或下墜影響都有限,別被短期波動嚇到忘記交易原則。

我不知道、不確定、不清楚…坦承無知不是懦弱的表現,反而是深深了解人面對未知的市場波動,油然而生的謙卑與敬畏。承認吧,抓到飆股大漲的你就是運氣好。運氣跟實力兩者對績效的貢獻多寡很難明確量化,但如果連對市場最基本的謙卑,對機率、運氣的存在認知都沒有的話,那麼主動投資這條路上也只能說請多保重了。

附上一些筆者探索目標的依據。非絕對,勿盡信。

技術面觀測

  • K棒日線2~3根帶量大漲(如果是K棒週線那漲勢更加確定,但等到週線才動作可能也已錯失初升段漲幅。而且拿週線回頭討論其實有先射箭再畫靶之存續謬誤嫌疑)
  • K棒跌時不破前低,有下影線買盤承接
  • 日線~週線上升趨勢維持
  • MACD、MFI、RSI、KD都可能高檔鈍化,持續追蹤之

基本面&籌碼面觀測:多方關注新聞、財報、產業、論壇、耳語等渠道透露出什麼趨勢,盡早分析是否真的有前景或投機空間。

最後再用個人四年經驗列舉一些標的,避免跟我一樣錯誤(笑)

SHOP, TTD: 2018年中建倉持股至今,可惜部位不大,但算是個人績效的中流砥柱

SQ: 2017年就建倉,但剛接觸股市不熟股性被甩下車甚至虧損,直到今天屢創新高都不敢追回

DOCU: 持有過一陣子,5X附近賣掉後就飛天,認錯追回觀察

TDOC: 5X附近建倉,意外搭上2020疫情順風車,但部位太小,後續不敢大幅增持,因此貢獻也有限

ZM: 剛開始在競品WORK之間選錯邊,導致2020疫情大漲沒吃足,今年以來買賣點也很糟,明明肉在眼前卻只舔幾口的最佳實例

FVRR: 剛上市就建倉(其實2014年就用過這家服務),途中虧損出掉,沒跟上2020疫情這波暴漲,後來在15X附近認錯買回,持續觀察

BILI: 2X附近建倉,耐心不夠出掉後沒留意,就一路上去來不及追回

TSLA: 分割前300附近就開始留意,無奈那時對電動車敏感太低,一時沒注意就飆上去不敢追。分割後400附近建倉,用力追蹤

U, PLTR, LI, XPEV: 最近認識的新伙伴,目前狀態定義為早期發現建倉,但不敢押大,導致就算暴漲對帳戶的貢獻也不大。後市可期,持續追蹤

2020/11/27 PLTR遭Citron做空狙擊,當日股價於+22%~-9%極度震盪,自己被甩下車先出一半,這就是飆股特性。讓泡泡休息一下,洗籌碼也未嘗不好?運用本文觀念,持續關切。

其他很多科技股如NVDA, ROKU, MTCH, HUBS, RNG, WDAY, NOW, BL, ZEN, PAGS, STNE, OKTA, CYBR, ZS, Z, PAYC, PCTY, GLOB, PLAN, AVLR, COUP, NET, CRWD, DDOG, VEEV, LVGO, FSLY, SE的綜合表現差不多就跟雲端ETF(如IGV, CLOU, WCLD)一樣,所以才說耗費心力盯這麼多個股又不敢押大,不如直接單買產業ETF更有效率,省下盯盤時間,敢重押,績效也更好。距離2020年結束還有一個月,good luck!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道瓊三萬點居高思危:獲利了結、變與不變、動態資產思維

2020.11.24 歷史性的一刻

人性損失趨避、厭惡波動與不確定性的系統1直覺使然,賺了,到某個階段就會想出場獲利了結,因為隨時有可能把獲利吐回,唯有真正落袋的現金才是真收益。聽起來好像合理,但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本週二道瓊終於攻上三萬點里程碑,個人績效也新高,感謝川普大大四年來的努力。雖然這兩個月以來主要漲幅來自疫苗曙光帶動的傳產類股反攻,自己原本高飛的科技雲端股正好被出貨下跌,但美股三大指數整體仍是正向上升。股市新高是否已反應數月後疫情緩解的復甦行情,即便現在全球疫情仍然水深火熱? 與現實世界脫勾,屢創新高的證券市場究竟是超前部署,還是泡沫破滅前走鋼索的最後狂歡?

雖然自己主動選股擇時依然有待加強,但也算是有一套進出場原則,基本上相信動能與美股長期趨勢,盡量不隨意出場,也就是現金水位低,寧願同時吃到上漲與下跌(當然,吃跌勢很難受),也要持續待在場內。只是這幾天短線的Fear & Greed Index持續過熱,持股也出現不尋常的漲勢,長線的Shiller PE Ratio也非常高,而幾位追蹤的美股前輩也有減碼跡象,難免會讓人警覺,現在究竟要貪婪追高,還是謹慎出場?美股泡沫每年都有人喊,但如果今年三月是泡沫破滅的新局,那麼現在反而是低點...?面對未知的未來無論是好是壞,只能且戰且走。

持續高檔的CAPE席勒本益比

數月、數年的長期漲勢坡度穩定向上是最甜的。還記得2016年底筆者剛接觸股市,正在觀望什麼國家ETF適合進場,身邊就有親友說美股標普太高會跌,不如買歐洲或東南亞新興市場。誠然後者相對於美國看似便宜與低基期,但這幾年下來究竟何者領先都很清楚了。如果當初選擇歐俄或東協開局,今天恐怕連台灣指數0050也贏不了,遑論NASDAQ或目前重倉的雲端類股。想當主動投資人選股擇時,每一步調查都很重要。美國已開發市場又具備眾多優勢,長期趨勢通道穩健上升,對一般投資人是最理想的開局。個股的世界就更刺激了,如果碰上短期幾天幾週大漲,宛如火箭升空般的漲幅其實也會坐不安穩,除非投資人很清楚公司基本面或是周圍環境有什麼重大利多。

美國大盤VTI vs. 新興市場VWO
漲勢激烈個股若獲利了結,就想把資金轉進安穩標的。

但,怎樣才算是安穩標的?

現金(如同許多前輩減碼取回子彈)是一種,但自己個性比較激進,沒吃過真正的虧(當然事後諸葛,前幾個月下跌時若有子彈逢低加碼,今天績效一定更好,但誰知道呢),目前傾向寧願避免cash drag的閒置資金成本。

債券也是選項。長期股債配置比而言,債券是不可或缺的部位。但目前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似乎鼓勵熱錢進股市,是要跟著潮流,還是反向佈局價格高而殖利率低的債券?

第三個選項是將資金從漲多科技股轉進到跌深反彈傳產股,這是已經在配置的作法,譬如公用事業、房地產、金融等高配息的類股(甚至是能源類股),之前因為疫情跌深,但有些個股反彈的力道領先同業。根據Siegel熊市保護傘的觀點,配息股是累積長期收益的好對象。只是比例要如何拿捏也煞費思量,因為科技股就算短期下跌,長期趨勢依然看好,而傳產股這波短期大回升,長期依然會回到次於科技股的動能,因此為了整體成長,傳產佔比可能也不用太高?

第四個選項或許能拿黃金來討論,但筆者研究不多,同時也相信巴菲特對黃金的觀點(公司資本長期會升值,但金塊依然是金塊),因此暫不討論難度更高的黃金策略,或許未來可以再關注。

誠然上漲創新高令人開心,但也正是在此時,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的均值迴歸將發揮作用,漲多的會跌回,跌深的會反彈。短期幾天是最明顯的,打這篇文章時就能看到許多前幾天大漲的股現在盤前都大幅出貨。只是我們就是不知道reverse to what,股價回測到什麼地方(50MA嗎?200MA嗎?平均年化報酬率嗎?),因此均值迴歸實務上會發揮到什麼價格點&時間框架也很難具體定位。

進出場的勝率邏輯在之前這篇文討論過了,太頻繁進出其實有害績效。出場後,何時要重新回場?一來一往的波段損耗會不會反而大於一直待在場內?說實話不知道,但根據自己過去交易記錄回測,有時持續待在場內反而績效更好。因此既然待在場內是指導原則,那麼在原則內稍微變通,決定資金放在場內哪個行業應該也不算太魯莽?

考量到上述面向,不難深深體會到主動投資的困難之處。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財富的守成於此刻成為重點。

從數字的角度看買賣很有挑戰性,或許我們能換個思維來理解股市這個賽局,會稍微牽涉到人生哲學的討論。

世間萬物,無論是人類或大自然,其實變才是常態。

心情、壽命、天氣、連科學的熵都表明沒有東西是永恆的。

想要避免不確定性是人類演化心理學的本能,但很多時候,「變」才是不變的真理。如何去駕馭、善用變化、波動、不確定性成為對自身有利的正凸性(也就是Taleb反脆弱的論點),就成了我們要努力的課題,人生路途是,股市也是。

經典的藝術作品與思想能凌駕有形生命,成為無形卻永恆的文化資產。或許要到這種層級才能說一件事情成為永恆吧?

回到世俗的股市。其實我們無法持有真正安穩靜態保值的東西。就算是小豬撲滿跟銀行帳戶,長期仍會蒙受通貨膨脹的隱形損耗。要讓資產保值並繼續成長,只能選擇投資,並且投報率要優於每年通膨率。美國股市大盤長期報酬率扣除通膨約7%,是操作便捷度最高的投資途徑之一,任何人只要有點本金都能去券商開戶立刻投入。即便如此,股市短期震盪依然很大,標準差約14%,代表有常態分配66%的機率,會見到股價在+/-14%間波動,而個股波動當然又更大。

唯有克服對風險的恐懼,理性思考,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長期待在股市持續投資才是擁抱合理風險達到收益最大化的路線。

這也算是從股市學到的邏輯思維:

養成儲蓄的動態觀點,而非靜態撲滿。數字在某個區間浮動都視為可接受的範圍。我們擁有的是會起伏的資產,不要一廂情願認為能夠安穩無波動。畢竟錢這個概念的通膨損耗一直都在,只是步調緩慢,難以察覺。公司擁有最寶貴的資產是人,而人力資產比起貨幣與機具資本甚至可能更波動。

跟人生很多面向一樣,沒有什麼是靜止永恆的。動與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以股票形式存在的儲蓄當然也是。不要為了短期波動漲跌而狂憂狂喜,真正要關注的是站在長期成長趨勢,從變化中取得有利位置。(生命當然也是,天有不測風雲,注意交通安全

寫完這篇文也算整理一番自己思緒,希望可以更客觀冷靜地看待盤勢。思考過這些面向,就比較不會讓純粹心情影響操作,可以用比較理性的角度決定資金轉進的潛力或機會成本。

決策正確與否的機率性

生活環境順逆的意外性

股票aka存款的淨值波動幅度

養成動態觀點,別太在乎短期波動,關注長期勝率期望值,共勉之。

謝謝川普投顧四年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