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股市為何會波動?超額報酬的代價是?

股市很難。去年底到今年現在,市場更是沒有方向。波動這個現象大家都知道,但是什麼造成如此現象?簡單的說,證券市場這個非常龐大的集合,充滿全世界形形色色大至主權基金、避險基金,小至個人散戶的參與者,而且每一個體的決策不盡相同甚至常常相互衝突,因而造成激盪,可說是一種複雜系統。今天這篇討論其實跟EMH效率市場假說淵源密切,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找書來看,或是之後文章再補充。總之,主要有兩個層面造成波動:

  • 股市參與者對未知事物難以精確定價
  • 參與者彼此的定價又會相互影響,導致股價的公允價值難以達成,短期而言很難真正算出一家公司的市場價值。如同凱因斯所說,股市短期像報紙選美,勝出條件不是選你認為最好的,而是選你認為「大家都覺得最好」的市場共識。長期才像體重計,評分條件才會回歸公司真實本質,只是多久才算長期也很難抓,因此股市就是在市場情緒和公司基本面間不斷波動。報紙選美譬喻參見Thaler's Number Guessing Game實驗,以及Howard Marks著名的第二層思考
已知股市會波動,那麼為何某些板塊的波動特別大?其實就是效率市場假說所提,資訊輻散以及被利用的程度不同。超額/卓越報酬只能從「多數人有基本性、原則性、大幅度誤解」的地方來獲得。一旦有足夠的公司和投資人後來居上,終於理解某事物重要性(即知識擴散price-in,效率反映),那麼先行者優勢就會大幅減少,肉不多了。這個時期可能長週期也可能短波段。長如2016年以來雲端產業大幅成長,CAGR上看40%。短如2020年3月新冠疫情碰上無限QE解救,用槓桿抄底跌深的金融或能源板塊可以一年賺6~8倍(笑)。

既然有一部份先行者想從「主流群眾誤解、未充分理解」的「早期」事物獲利(如SaaS嶄新商業模式,近幾年才蔚為風潮,數位轉型的跑道應該還很長),那麼大波動自然無法避免:因為任何突然出現的微觀與宏觀新訊息(如財報發佈、Fed政策、國際政治經濟事件)都會大幅「衝擊」主流群眾的想法,因為面對新資訊,當然無法預測、平靜面對。這就造成大量買賣行為(頻繁交易是散戶常見行為,而大戶也可能用量化程式單)。這些「無法充分理解本質」的買賣,自然伴隨「價格眾說紛紜」的單(因為不知道什麼價位才能合理反應新資訊),進一步造成股價大幅波動。大幅度而言,就是股價大幅波動,個股的volatility在60%很常見,遠比大盤平均的15%高 。小幅度而言,也會造成每筆交易的spread買賣價差(交易量小,或是被量化交易佔便宜)。

對照組以ETF當代表如必需消費VDC、公用事業VPU、醫療保健VHT防禦類股,這些商業模型行之有年,原則上已被研究透徹,投資人「相對而言,不太會被新消息衝擊到」,自然不會下價格眾說紛紜分歧大的單。就算回到科技板塊,比起SaaS模式或其他小型股,權值股如FAANG相對而言也被更多人研究理解。若想賺取穩健報酬,就走正和遊戲路線,買大盤ETF或分散配置權值股。但若想賺取超額報酬,就得忍受伴隨而來的未知消息所造成的大幅波動。

稍微做個結論,若想找到優於大盤的「高報酬」投資目標,必然得從「主流群眾尚未充分理解的事物」中來探索。此未知特質必然伴隨高波動,甚至高風險。風險與報酬是一體兩面,股市投資人面對的就是這種環境,遑論走在更前端的SaaS投資者。我們都希望「搶先一步看到未來以提早佈局」,但在股市裡也得注意,「看得太早太遠,跟瘋子無異」。不被市場認可,還沒撐到轉捩點,可能就吃好幾成跌幅,死在虧損下跌坡道(如2008年大賣空主角先套了2年,才等到空單發威)。若沒有充分銀彈分批進場,可能套在山頂就灰心喪志,認賠殺出,等不到V轉創新高還公道的一天。2021年11月起雲端成長股面對Fed升息恐懼的這波殺盤,還要跌多久才能「跟市場共識」一起上攻?老實講真的不知道。

認識波動和報酬的原理,不見得能為投資帶來立即獲益,但本來很多學習的事物都是得慢慢反思,才能化為可操作的策略或是綜觀大局的心態。至少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處於怎樣的賽局,才不會對眼前發生的狀況感到過於訝異,阻礙該有的冷靜。畢竟,身處股市這個長期賽局,具備足以面對長期順逆境的自制力和意志力,或許才是投資人能培養的真正優勢吧。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投資月報 2021.12 聯準會緊縮態勢,殺高估值中小科技股。三大指數表現亮眼

本月摘要:聯準會預告明年升息且縮表,高估值中小科技股續殺,但三大指數表現亮眼

Leading Economic Index (LEI) 領先經濟指數

NEW YORK, December 20, 2021The Conference Board Leading Economic Index® (LEI) for the U.S. increased by 1.1 percent in November to 119.9 (2016 = 100), following a 0.9 percent increase in October and a 0.3 percent increase in September. “The U.S. LEI rose sharply again in November, suggest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expansion will continue into the first half of 2022,” said Ataman Ozyildirim, Senior Director of Economic Research at The Conference Board. “Inflation and continu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s well as a resurgence of COVID-19, pose risks to GDP growth in 2022. Stil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se risks may be contained. The Conference Board forecasts real GDP growth to strengthen in Q4 2021 to about 6.5 percent (annualized rate), before moderating to a still healthy rate of 2.2 percent in Q1 2022."
廣泛經濟依然以相當不錯的速度繼續攀高,或許這也是今年大盤各板塊平均都有不錯漲幅的關係。

Fear & Greed Index 貪婪與恐懼指數 12/31

股價動態

大盤漲、拉權值、殺中小的一年。算是某種均值迴歸?2020年疫情受益板塊的SaaS產業大漲,結果到了2021年科技板塊一開始還不錯,但二月殺一波,好不容易五月打底,一路很有希望地復甦到十一月創新高,年底卻又因為通膨使得聯準會升息預警,許多高估值個股都從ATH高點殺了好幾成將近腰斬。對於2021年初就大幅買進的人來說,就算殺好幾成,仍能讓YTD有將近三~五成的傲人績效,但對半路才開始加倉的人來說無疑就是套在山頂(冷)。無論何種原因,對自己績效是個大逆風的一年。有很多想說的,但就留給年度回顧(等到2022年3月剛好滿五年)再來反省吧。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美股雲端SaaS投資心得:The Saul TMF Style

2021即將結束,年終來寫些東西紀錄自己接觸的雲端板塊投資。雖然其實碰美股有一陣子,投資理財相關的書也看不少,但直到最近才決定認真花時間好好研讀雲端界鼎鼎有名的Saul討論區文章,希望亡羊補牢,雖遲不晚。

快速的說,Saul就是引領美國和台灣個人投資者接觸雲端類股的先驅。他沒有粉專或網站,但在The Motley Fool美國投資論壇上開設專版,該版上也聚集許多專門討論雲端類股的專業版友,討論區的含金量非常高。該流派完全不看技術分析,只看公司體質基本面,特別重視財報。雖然當然都是英文,但有興趣想深入瞭解雲端產業投資的朋友,非常值得花時間好好閱讀精華區,仔細咀嚼Saul和版上許多高手的思維。

精華文章列表

https://boards.fool.com/distilling-knowledge-34529397.aspx

REVISED KNOWLEDGE BASE (2019 edition)這三篇是Saul的投資哲學入門自述,全部讀完有三萬多字很不簡單,但詳讀絕對能有很大幫助。幸好其他版友以及Saul本身偶爾會在某些回文寫出摘要版,因此這次就把我爬文的心得整理出來跟stock版友分享,也當作自己投資進修的養分。

首先看到他開始記錄1993~2021迄今29年鬼神般的投資績效。和大盤對照欄位是我自己所加。CAGR欄位的SPY資訊來自Portfolio Visualizer,但Saul平均值在他文章中沒寫出。Saul確切的YTD尚未發佈,應該這一兩天就會PO了。究竟Saul的選股邏輯能持續大勝指數或均值迴歸終將出現,未來沒人說的準,但這套邏輯應該很有認真學習的價值。

☑要買什麼公司?

要怎麼知道哪家公司比別家突出?公司存在目的就是獲利,但「何時」開始獲利卻是不同層面的事。重點在於公司應該往獲利的方向前進,且不犧牲成長潛力。換言之,公司必須持續投資在業務銷售(S&M)、研發(R&D)

雲端股七大優勢:Saul的選股準則

1 高毛利公司。毛利率達70~90%的公司,當然比那些毛利率30~40%的公司值得更高的EV/SEV/S是過往投資模型按照傳統公司所制訂的估值方式,但雲端公司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模式,光是毛利率就遠優於傳統企業模式,遑論其他面向,因此不見得能盡信EV/S的檢驗效力。

2 軟體租賃讓公司產品能充分整合進客戶業務,訂閱制能帶來經常性收入。產品好用,客戶就不會輕易退訂(產品黏著度高,算是一種護城河,譬如ADBE, INTU),也方便估算未來營收。反之,傳統公司譬如賣衣服就難以估算明年能賣多少。

3 既有客戶未來可能會花更多。我們關注淨收入留存率(Net Dollar Based Retention Rate, NDBRR)達125%以上的公司。

4 關注年營收成長率達50~80%、甚至90~130%的公司。

5 關注非資本密集的公司。這類公司想提高營收,並不需要蓋新工廠、買新機具、雇新員工、開新店等等。雲端營收想提升,只需要業務與行銷(Sales & Marketing)來獲取新客戶,而這些新客戶可能就一輩子黏著了。(p.s. R&D研發成本應該也得納入)

6 既然是非資本密集公司,債務應該也很低,並擁有現金和約當現金。通膨不代表他們得支付許多利息,而是能利用現金來孳息。

7 這些雲端公司的軟體解決方案可租賃給所有類型的公司。已使用的公司通常會繼續使用,而目前還有許多公司尚未完成數位轉型,代表潛在市場仍大。用傳統硬體來譬喻,買手機、電腦、汽車、雨衣、冰箱甚至是工廠,買一次可以用很多年(消費週期拉長)。然而軟體租賃,除非退訂,否則就是每年持續付錢訂閱下去。(而且很多雲端公司都是B2B,企業客戶的訂閱更穩固)

Saul版友Muji將看好的雲端趨勢整理為這些類別:


具體而言就是這些公司:DDOG, NET, MNDY, UPST, ZI, ZS, CRWD, AMPL, SNOW, AFRM, BILL, GLBE, ASANSaul本人和其他雲端投資者關注對象其實都差不多,只是比重不同,而且常隨著財報開獎來決定維持或更改持股標的。之後有機會再來寫個股分析,或直接看版上還有許多高手的分析文。

Saul流派的選股準則,就是具備所有這些特色的公司:

>軟體租賃、而非需要資本支出的實體商品

>70~90%毛利率

>訂閱制,有經常性收入

>淨收入留存率達125%

>營收成長率50~80%

>產品銷售適用所有企業,潛在市場規模大

>低資本密集

>無債務,有許多現金

其他補充:

>創辦人主導,擁有高額持股,確保skin in the game

>公司具備護城河、獨特願景、打破規則(可能算主觀判斷

>若數據仍是負值,至少要看到持續改進:降低虧損、提升毛利、快速取得用戶、改善現金流、降低營運開銷比例

>避免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前三大佔30~40%

>經常追蹤上述指標,若狀況變差,就果斷出場

Saul的決策信心來自:毛利率、經常性收入、營收成長率、淨收入留存率、客戶需求程度、市場主導力、相信管理團隊、綜合未來展望。傳統EV/S的考量其實很低。一般人對雲端股最大的擔憂就是估值太高(以傳統方式來看),但傳統估值方式譬如EV/S無法看到上述真正重要的指標:行業競爭狀況、產品黏著度、平台選項、潛在市場規模(TAM)擴大性,因此傳統估值方式無法適當地評價雲端股。當然這牽涉到質化藝術判斷,而Saul認為好的雲端公司自然會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優勢。

☑何時買、何時賣?

買進時,只要上述提到的基本面標準都持續符合,就持續持有。若數據轉差,就考慮賣出。永遠別單靠價格變動來制訂買賣決策。

想建倉時,別等太久。別以為能等到自以為的甜甜價折扣再來買,因為好公司的股價上漲的時間多於下跌。若真的擔心買貴了,就先小單試水溫,讓他自然成長,或日後閒錢加倉。

別太關注股價本身,被價格錨定。股票沒有記憶,不會記得「你」在什麼價位買進。要關注的是公司本身體質,若體質好且股價上漲,別害怕追高。畢竟隨著公司持續發展,自然值得更高的股價。

別當交易者短進短出。只買那些看好長期翻三四倍的好公司。要耐的住上沖下洗。別試圖擇時進出。

若新的證據出現,大幅改變公司敘事,那就盡快賣出。(密切關注財報季)

賣出時機,不會單純因為股價上漲而賣、不會因為有人覺得EV/S太高而賣。賣出的考量是譬如單一持股比重太高,超過配置而去修剪。Saul的持股期間不固定。平均約持有6個月~3年。很少超過5~10年。覺得公司故事改變、或股價遠超界限時就賣。持股數量約7~8檔,即別讓任何個股佔據15~20%以上,除非真的很有信心。超過20檔就非常難細心研究,讀每季財報、看會議記錄。

面對下跌的心理狀態

>集中投資高估值的成長股,大跌的心理準備要有!-30 ~ 45%的跌幅碰上也不意外,甚至永遠預期持股會有-50%下跌。但有信心未來漲更多。

大跌發生時的三大檢視

>過去跌幅、恢復速度(SaaS當下跌雖然痛,但總有韌性快速復活)

>買「高成長、高品質公司」,相信好公司會撐過來(當然這很主觀考驗信心啦)

>觀察過去估值範圍,讓心理有底

☑我該持有多少支股票?

新手可從持有4~5支開始,慢慢擴充到7~8支,最多10支的理想範圍。因為得花大量時間研讀公司新聞稿、財報、會議等基本面重要資訊,持股太多會分身乏術。(由此可見Saul流派真的非常大膽集中)

☑持股如何管理?
持股信心(conviction):若高度看好某支,則可提高佔比。反之,降低佔比。(譬如年中UPST一度佔Saul部位三成以上!)

碰到股市修正,可以酌量賣出那些受傷不深的部位,然後加碼跌深的部位,期望事後快速反彈復甦。(非常有種的作法,當然前提是你對持股有信心,知道下跌只是市場錯殺,因而膽敢逢低加碼)

股市修正時,或可趁恐慌撿便宜,新建實驗部位,小倉試水溫。

☑何時賣出贏家?手上該留多少現金?

只有這些時候才能酌量賣出贏家:

1 相較於其他持股,成長太快

2 自己無法確保高估值會維持,顯得過於風險

3 想挪些資金買其他股票

4 留存現金,當作數年的生活費

以上整理筆者對Saul討論區的閱讀心得。有些地方可能不盡然反映原意,因此還是建議看原文才是最純粹的資訊(正如Saul也多次強調不要看二手資訊,而要要親身研讀公司每次財報原文)。科技板塊變動快速,或許日後又會有其他標的或投資邏輯出現,但相信Saul這套作法能大幅領先大盤數十年一定有其訣竅,希望自己能好好學習。

最後列出我有追蹤的美股投資KOL,很感謝這麼多國內外的前輩無私分享投資技巧,從心態建設跟選股邏輯都獲益匪淺,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幫助對美股雲端有興趣的朋友。

Saul TMF 

GR 

ExpoDave 

Muji 

Clouded Judgement 

美股軍師 

不誤正業R 

版上abc2090614大(沒有網站,只能a ID搜尋ptt_stock)

版上Liszt04大的網站,我都用來看公司數據

Portfolio Visualizer 回測好用 

ETFReplay大盤對照 

Morningstar Portfolio Manager 紀錄持股最好用的平台

2021年初吃到ARK大跌,好不容易慢慢康復反超大盤,11月又碰到中小科技股殺盤,讓年度績效變得很難看,希望新的一年績效可以重返榮耀啦。2022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