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2018年中回顧

2018年快要過一半了。雖然離六月還要幾個交易日才正式迎接下半年,不過就順勢來快速回顧今年以來的發展吧。

對大多數人而言經過有驚無險,收穫頗豐的2017年後,2018年迄今似乎顯得波濤洶湧難以因應。美股三大指數一月垂直大漲,難逃均值回歸牽引回跌許多,直到今天盤勢仍處於盤整修正,不知道何時能突破壓力線繼續上攻。

專家對股市上漲或下跌的「解釋」很多,但最簡單也最不容易誤判的說法可能依然還是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即漲多會回跌,跌多會反彈至平均值。當然,我們不知道此現象何時會發生就是。

每年都有許多危言聳聽的政經事件讓投資人手足無措,今年的主題似乎是貿易戰與北韓問題。不過如同華爾街俗諺,跨越憂慮之牆就能越爬越高,那麼風險之後的收益也是指日可期,前提是要有耐心度過震盪,不要自己犯下非受迫性失誤做出不當操作。未來怎麼走沒人知道,但能力不夠卻執意擇時選股造成的失分,落後大盤的機率可預期是比較高的。

大盤走勢究竟有什麼玄機很難說,據此拿來做決策也不一定準確,但總不失為一個對現況的參考與觀察。截至今日,雖然三大指數尚未突破一月前高,但回復速度各有些許不同,我們來看看代表性的指數ETF表現(來源:https://www.etfreplay.com)

DIA: SPDR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道瓊17年漲幅巨大,18年迄今最為落後,勉強轉正

SPY: SPDR S&P 500 Index
標普也是17年漲幅可觀,18年迄今試圖反攻中

QQQ: PowerShares Nasdaq-100 Index
科技股表現似乎較為強勢,起伏中試圖再創新高

IJR: iShares Core S&P SmallCap 600 Index
值得一提的是小型股目前表現優於大盤,甚至創下新高。一種說法是最簡單的均值回歸,去年落後標普,今年有機會領先,因為小型股極長期而言報酬率是高於大型股的。也有人認為小型股代表成長與波動,風險高,報酬也高。如果小型股能持續領先,代表市場多數參與者願意追尋風險取得更高的報酬。

老話一句,未來怎麼走沒人知道。川普貿易戰與北韓話題究竟如何發展可能也不會一時半刻有結果,搞不好解決之後有心人士又會製造好幾個話題來主導市場走向。一般說法是政治事件短期可能對股市影響較大,但長期而言漲跌仍得回歸經濟本身。以經濟指標的CFNAILEI來看美國企業市場基本面仍是相當不錯的。堅持耐心、長期經營、持續投入仍是一般投資者的首要原則,讓我們繼續觀察。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聊聊買低賣高

買低賣高是投資領域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說法。
概念看似直觀,但實際執行起來卻有許多眉角與誤區需要辨識,絕對不是四個字表面上這麼簡單。

買低賣高是在一項標的呈低檔時買進,達高檔時賣出,賺取價差。這是一個大方向的原則(或者狠一點說,一種理想)。以此作為核心邏輯沒有問題,然而原則代表在大多數情況適用,就表示也會有部分情況出現例外,到底該怎麼理解這個說法呢?

一、高與低是用什麼時間比。
同一個項目,以不同時間刻度來檢視走勢圖,每個區位就會顯示不同高低的視覺判斷。



http://stockcharts.com/h-sc/ui?s=SPY

譬如代表美國整體市場的S&P 500 ETF (SPY)以十年以上的尺度來看,2018年今天無疑是相當高的位置。美股在2000年與2008年皆經歷大崩盤,從當時的歷史高點大幅回落-30~50%,那時若買在高點跌下來的瞬間一定很煎熬。

2007年高檔很高了,必須儘快脫手?但如果買低賣高道理這麼淺顯易懂,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資金湧入,在泡沫破裂前夕把股價陡峭推升?跌到2008年的低檔敢繼續持有甚至買進嗎,支撐線被跌破會不會繼續崩?若有信心抱住同時也繼續買進,持有到今日將會是相當可觀的成長,因為就在大跌後,堅韌的美股通常也展開為期數年的強勁多頭成長。

2015年再創金融危機後的高點,但年中過後開始回檔。當時看來的高,恐怕也是2009年漲幅以來的大高點了,趕緊出脫吧。然而2016年初的低檔一過,市場又展開強勁漲幅。如果當時認為是高點因此賣掉沒有進場,就錯過接下來近50%的行情。

2018年初至今的回檔真的是低點,可以大幅買進?五個月的時間刻度看來的確低,但十年時間刻度仍然很高。錨點不同的話,到底該買誰的低,賣誰的高?

二、高與低是跟什麼對象比。
持股組合通常不會只有一檔。一般人持有標的數量約介於5~15檔,分散於不同產業或國家的基金、個股或債券。

假設A, B, C部位走勢各異:
A的十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高檔,但一季刻度顯示目前為低檔。
B的一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平盤,但半年刻度顯示目前為高檔。
C的五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低檔,但一年刻度顯示目前為高檔。

買誰的低,賣誰的高?
標的不同,時間框架不同怎麼比較,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配置?

投資組合內的甲出現大跌,想要逢低掃貨,但加碼後持股比例將超出原先配置,該買嗎?乙走勢持續上漲,但持股比例仍有可增加的彈性空間,該逢高賣出,或是乘著動能,買進一些小部位?會有這些疑慮,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走勢。

三、最關鍵的,我們很難知道未來怎麼走。
即便有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這個數學概念拘束,即漲多的必定回跌,跌深的必定反彈至平均值,但常人仍很難得知MR會何時出現,將股價回歸到一年均值,還是一個月均值?金融危機後美股已經長跑牛市近十年了,會不會發生崩盤把股價大幅拉回?

結論:我們很難得知什麼是低,什麼是高。(鏡花水月藍染調)

有時買高,看似很高,卻不過是長期上漲趨勢的起始或中繼,離轉折下跌還有一段距離。有時買低,看似很低,其實跌的還不夠深,離止穩反彈還有得等。而且別忘了,買賣一體兩面,就算運氣好選對進場時機,何時出場又是另一個費心神的決定,短線波段進出受到時機的影響又更大。如果願意捨棄短期數月損益的執著,以長期數年的表現來衡量走勢,未嘗不是決策乃至績效的改善與提昇。

在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想要朝買低賣高的理想前進,有兩種作法

一、靈活判斷,加強選股擇時技巧來操作,分析總經、產業趨勢與技術線圖,只是這很難也很倚靠運氣,靈活到底可能變成沒有原則。指標訊號已經不見得總是反映市場走向,機率性會變成雜訊誤導,若又無法恪守大部分指標的買進賣出訊號,下場只會變成買高賣低。

二、機械紀律,如同被動資產配置,長期定期或定值定額,輔以再平衡方式(賣出漲多的,買進跌多的)維持部位比例。操作起來違反人性,也不知道市場何時會還你公道,但長期而言可以貼近標的與組合本身表現,避免人性自爆風險(非受迫性失誤所造成的虧損是散戶最常犯的錯)。只是,誰又知道長期指的是多久呢?

把買低賣高當做操作策略恐怕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理想。但願知道什麼是低可以買進,什麼是高可以賣出,然而現實的是未來很難預測。就算偶爾猜中,也很難長期持續準確預測。沒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心理素質與操作經驗就貿然實行自以為的買低賣高,實際可能淪為買高賣低,績效還比不上被動買進大盤指數與再平衡。

從後設角度思考,或許最重要的其實是擺脫買低賣高的執念,別一心想著靠操作賺錢,而是獲取與市場同步的報酬就好。與市場同步代表有可能賺也可能賠,只是眼光放長,觀察全世界數十年以來的發展,市場通常能帶給投資人可觀的回報。

這個網站顯示各資產類別於不同年度的績效表現。每年領銜主演的類別各有不同,年年壓寶大賺標的難度不低,操作不慎還有可能落後大盤,但好消息是持有廣泛市場指數,就能獲得同步報酬,不會大賺,但也避免大虧,對一般投資者而言,看來是比較妥當也划算的作法。


https://novelinvestor.com/asset-class-returns/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聊聊存股

最近朋友問到對存股的看法。存股指的是長期持有並買進某一檔股票,著重領配息而非股價漲跌進出賺價差。實際操作策略各家略有不同,但基本概念都是長期買進,追求殖利率穩定領配息。長期投資是好事,但過度聚焦單一個股對尋常投資者可能不是最佳策略。

相較於涵蓋全市場的指數型基金而言,個股顧名思義是個體公司,雖然好公司的報酬長期回測看來都比大盤指數高許多,然而高報酬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其波動性、下市風險都比整體來的大,沒有一定心理素質與控管策略的話,很難長期抱牢單一個股渡過高高低低的景氣循環。況且所謂的報酬率打敗大盤、持續經營都是事後諸葛,進場的當下如果沒有嚴謹規劃,很難徹底執行以合理價格買進好公司,長期持有。畢竟合理價格、好公司的看法人人各執一詞(存在各種多元對立的觀點,這才是市場的本質),就算真的長期持有幾十年穩定領配息,誰知道這檔總報酬(股價成長與配息收益)與大盤指數相較孰優孰劣。如果存股到頭來來績效還明顯落後大盤,那麼考量機會成本與犯錯的風險,直接買進全市場指數基金可能總報酬與波動性會優於所謂的存股。

這絕不是說買進個股長抱不可取,而是認為資產配置不應過度集中少數幾家標的,至少對一般人來說,適度分散配置,長期看來應該是比較穩健的作法。譬如大部分資金擺在全市場指數ETF,少部分才用於5~10檔個股,具體比例按個人風險承受度及資金情況來調整。許多財金研究指出(如SPIVA),試圖選股或擇時的主動操作,長期看來績效很難勝過被動投資全市場的指數基金。連資金充沛、消息豐富、經驗老道的業界基金管理人都很難辦到,何況是一般散戶投資人。

對新手投資人而言,如果不了解存股真正意涵與策略而盲目跟風,可能自身脆弱的心理承受度就會先來擾亂。單一個股波動很大,如果眼光無法放長,很容易自己嚇自己短進短出,而且即便機率很小,公司仍無法全然避免倒閉下市風險,大比例資金放在單一個股的風險不可謂小。

如果以資料儲存來比喻,存股有點類似把所有資料壓在少數或單一載體,雖然使用方便,但要是哪一天硬碟當機或摔到,家裡房子失火或遭竊盜,所有心血就沒了。而持有類似VTI, VXUS, VT之類的全市場ETF,就比較類似資料不只硬碟備份,也同時放在各家雲端,當然個資要保管好就是。Google、Microsoft、Apple、Amazon、Box雲端伺服器仍有可能失靈,但比較不會「同時」損壞。就算真的不幸全都爆掉,那代表世界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天災、世界大戰、外星人入侵),顧性命可能比錢財來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