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檢視投資績效:時框 & 指標

本文討論投資績效究竟要如何檢視才能如實反映。
兩大重點為:時框(Time frame, time period)、指標(Indicators)

一般來說,有比較才有進步(先撇除the best one vs. the only one的哲學面)。邏輯上,知道自己位於地圖何處,才能規劃前進步調與方向。投資的世界也不例外,知道自己投資績效究竟如何,才知道怎樣調整以達到目標。特別是對於選股and/or擇時的主動投資人來說,績效領先大盤與否更是關鍵命題。因此首先,我們先來理解到底要怎麼看待投資績效。使用精準的量尺,才能如實測量對象。

別小看這件事,光是找出投資績效會用到的指標,就會大大影響你對於績效的認知。一如會計作帳,天使(魔鬼)就在細節裡,好的指標能讓你清楚透徹地看到倉位本質,壞的指標(定義誤差、設計不良、斷章取義、人為操弄等)卻會讓你判斷失真,甚至被欺瞞也不自知。

同樣參與市場,我們都知道散戶跟法人有所不同,像是操作紀律、風險耐受杜、資金規模、法律規範、重視目標、績效衡量等。一般散戶可能不會用太嚴苛的標準來看待自身操作,但既然(身為主動投資人的我們)想要精進技巧以獲取超額報酬,那麼學會專業投資人使用哪些指標來衡量自身,也只是剛好而已。

在證券投資的世界,基本上我們都從(1)時間長度 (2)指標 這兩個角度出發來衡量投資績效。

直接使用Portfolio Visualizer這個對一般大眾相當方便的網站來舉例(之後有空再另外寫一篇網站使用教學,因為真的很好用)。這網站功能相當多,我們直接使用Backtest Portfolio Asset Allocation功能(點圖放大)


此範例的投資組合Portfolio由熱門FAANG五檔所組成,頁籤點進去有詳盡數據。比較對象採用指標為Vanguard 500 Index Investor,可視為美國全市場指數。被動投資人的目標就是貼近大盤表現,而主動投資人目標當然就是盡可能地領先大盤。

上面顯示統計時間範圍,下面橫欄我們看CAGR, Stdev, Max Drawdown, Sharpe Ratio等四項。簡單來說,時間範圍加上這四項,就是相當泛用,堪稱客觀的績效衡量指標。

  • Time Period: 時間範圍,顧名思義就是投資部位從建立的那一天算起,到目標日期之間的累計。重點在於時間越長,數據越可靠。過於短期(數日~數週~數月),投資組合的隨機性越高,你很難辨認究竟是標的公司本身體質好成長佳,或是自己賭徒心態,單純幸運買到暴漲,或是這個時期剛好對投資組合有什麼影響(如2020爆發新冠肺炎,壓倒傳產,提升雲端)。共識認為至少要3~5年,最好7~10年以上再來檢視一項投資組合會比較客觀。

  • CAGR: 複合年均成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又稱年化報酬率,即每年平均成長多少。這裡關注重點在於怎樣才是合理的數字。標普500指數超長期年化報酬率約為10%(扣除通膨則為7%),股神巴菲特五十幾年的年化報酬約為20%。我們大多數人應該投資期間還沒那麼長,無法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來比較,但大致對此數字有個概念,就不會夜郎自大,或被江湖郎中欺騙。 之前文章提過的SPIVA統計,光是被動持有大盤指數,十年就能贏過近九成的主動投資對手。下次聽到一個報酬率時,先看他時間維持多久,再看他年化報酬率是否合乎常理,可跟相對應的國際、國家或類股指數對照。

  • Standard Deviation: 標準差,又可理解為波動性(volatility)。數學觀念簡單講,就是衡量過去一段時間的波動大小,波動越大代表風險越大。以上圖持股的Stdev 22.67%為例,意思就是有常態分布66.7%的機率,會出現+/-22.67%的漲或跌。標準差深究的話會牽涉到非常艱深的數理哲學命題,即標準差究竟是不是一個合宜的單位來理解金融市場風險(高斯常態分布 vs. 黑天鵝肥尾分布,之後寫到Taleb系列書摘會詳細介紹)。這裡我們先簡單理解,標準差越小越好。追求高報酬必然伴隨高風險,然而高風險卻不保證帶來高報酬。風險耐受度高的主動投資人會承擔適度的高風險以獲取未來賺取高報酬的可能性,譬如年輕人投資期間長達數十年,可以充分購買較高風險的股票,少量或甚至不買低風險的債券。而退休長者投資期間可能只剩十幾年,不想面對任何股市暴跌的風險,就會提高低風險債券比例。專業投資人希望一面達到獲利,一面達到獲利過程中不冒太大風險,因此有許多財務工程數據如Alpha、Beta、Sigma值來排除「承擔高風險才創造出的高績效」(過於賭博,作法難以長期持續),之後有機會再詳細撰文討論。

  • Max Drawdown: 最大回撤,又稱最大損耗,即投資期間內面臨從最高峰到最低谷的淨值損失。參與股市的時間夠長,難免會碰到令人吐血的大崩盤。理想上我們都希望避免大跌,但實際經歷過就會知道(筆者2020三月新冠肺炎股災經歷),要避開大跌,很難。之後再另外寫一篇面對崩盤的應對與調適。這裡我們先簡單理解,最大損耗,越少越好。

  • Sharpe Ratio: 夏普比率。Measuring Portfolio Performance by Investopedia這篇文章清楚介紹衡量投資績效時會用到三大專業指標:Sharpe, Treynor, Jensen指標。有看過基金排行的朋友應該對於這些名稱不陌生。目前最常見的是夏普比率,即每一單位的總風險,可獲得多少單位的風險溢酬,又稱「報酬變異比率」。簡單講就是,夏普值越大,代表每一單位總風險所獲得之風險溢酬越高,投資組合績效越佳。夏普值對散戶而言比較不容易計算,因此知道此概念即可,數值越高越好。

注意上面範例並未持續投入金額,而是單純以期初金額對照期末金額,簡單顯示這段期間內投資組合的成長幅度。若要將持續入金(定期/不定期、定額/不定額)這個動作也納入計算,就得使用其他網站或Excel來計算更貼近投資實務的內部報酬率(XIRR)。Morningstar Portfolio Manager是筆者相當愛用的功能,強烈建議免費註冊會員,把美股買賣記錄到該網站,就能簡單方便又詳盡地瀏覽自己投資績效跟參考大盤指數的對照,免去自己輸入Excel表格函數的工夫。目前市面上好像沒有其他更方便的簿記軟體?有的話煩請網友多多推薦。下次再找時間詳細介紹Morningstar功能。(這邊有其他簿記軟體推薦)

從統計方法論來說,還有一個不在網站功能內卻也相當重要的面向要補充:你花多少錢買這些股票?又,保留了多少現金想等時機好再進場?這就是Cash Drag現金拖累的概念。簡單譬喻就很清楚:

    A君有100萬,年初只用30萬買股票,剩餘70萬想等更好時機再進場,但一直找不到機會投入。年末股票累計漲了30%,A君實際獲利為30萬*30%=9萬。

    B君有100萬,年初就把100萬通通投入大盤指數ETF,沒留任何現金。年末ETF累計漲了10%,B君實際獲利為100萬*10%=10萬。

    兩相比較,A君30%報酬率 > B君10%報酬率,但實際獲利金額卻是A君9萬 < B君10萬

    A君因為顧忌全部資產投入個股的風險,想擇時進場,卻擱置了70萬現金創造報酬的機會,故稱現金拖累。

因此從Cash Drag的角度詳細檢視,就能知道一個投資人是否充分將資金投入部位,或留存某比例的現金在場邊觀望。計算總報酬時需將場內場外金額一併計算,否則場內報酬率再高,場外閒置太多資金,使得總報酬金額$配不上亮麗的報酬率%,就只是虛假灌水罷了。

將以上指標充分考量,就能以盡量客觀的角度來檢視投資績效。

本篇結論:每當遇到一個報酬率數字時,先檢查

(1)時間維持多久。越長越可靠,越短越不具參考性。至少3年以上才勉強能參考。時間越長達5~10年以上,說服力越高。

(2)年化報酬率多少。既定時框內,和大盤比較,領先或落後多少?主動投資人想要打敗大盤, 其實並不簡單。

(3)波動性。涉及個人風險耐受度。想要高報酬,必然承受高風險。承受高風險,卻不必然帶來高報酬。原則上,波動越低越好,或者別讓波動超出為了獲取報酬的合理單位範圍。

(4)最大回撤。同樣跟風險耐受度有關,這個投資組合是否承擔過高的淨值損耗?事後諸葛人人會講,但原則上盡量別讓回檔太誇張。

(5)夏普比率。這個計算對於散戶簿記比較困難。原則上越高越好。

(6)現金拖累程度。是否將資金充分投入倉位,或是保留比例現金在場外旁觀?計算總報酬時需將場內場外金額一併計算,否則報酬率再高也是虛假灌水。

如果連上述基本的數學計算都無法提供的話,那麼績效再猛也無從客觀檢視,不妨聽過就好。

用精確的量尺來記錄績效只是剛開始。有了這些面向的詳細檢視,投資人才知道要從哪裡改進操作技巧,see you next t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