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群眾智慧三條件:多樣性、誘因、整體性

發現一篇有趣的論文,算是用科學規範來檢證世俗常識的研究。

Why does individual learning endure when crowds are wiser?

這個領域的討論之前讀過一些書,最近時間不夠就先不詳讀這篇論文。群眾智慧是近代行為經濟學、心理學、複雜系統等相關學科相當熱門的議題,究竟如何才能優化決策品質,乃至於精準預測天氣、公司經營、甚至股市前景轉折點,都可能有群眾智慧派上用場的地方。

善用群眾智慧來決策,通常成本更低、資訊更準確,那麼為何還有個體研究者願意花時間自己找資料,而不是搭便車就好?當然直覺上我們知道群眾必然是許多個人聚集而成的集合體,因此首先必然要有許多個體願意花時間研究,其意見共同匯集而成,才有可能導出群眾智慧(或反過來,團體迷思與盲從)。

要發揮群眾智慧,需要這三個條件(參見本書):

  • 多樣性:確保不同觀點存在,個體願意獨立思考,而非全體一致,否則許多心理偏誤如群聚效應、光環效應、訴諸權威等都會使人以決策議題外的無關因素來跟風,降低個人思考辯證的中立客觀性。
  • 誘因:確保個人有充分動機提出最好觀點,而非偷懶或搗亂。這邊提到的誘因就跟此論文有關了,誘因不見得是財務報酬,也有可能是心理成就感。
  • 整體性:確保所有不同的意見都充分納入考量。

至少做到上述三點,才能讓群體決策有個正確的出發點。反過來說,想操弄或使群眾決策失效,這三個面向都可能是有心人士上下其手的地方,我們在決策思考時也得留意充分收集多元意見,別落入心理盲點或陷阱。

回到本篇論文,那麼個體戶為何願意花時間作研究?簡單的答案是,個人能得到決策品質以外的獎賞,即觀眾與社會地位。從心理學角度就不難理解,人天生是社會動物,都需要觀眾,都想被肯定,這些乍看之下可能跟經濟報酬無關的事物,對當事人而言仍具有效益utility,是值得追求的東西。況且,有了觀眾與社會地位等人際優勢,要轉變為財務優勢也不難,譬如取得高階工作機會、收取顧問諮詢費、開課程、賣授權。群眾智慧與個體戶的互動會產生一個勞務分工均衡,即絕大多數群眾能從群眾智慧獲利(或搭便車),而個體戶能得到他想要的名望或衍生利益。網路世代十幾年來,一直有許多大大免費分享資源或寫文章貢獻知識,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到了現在更是直播、播客、線上線下課程的戰國時代呢。

群眾智慧這個議題很有趣,進階討論的範例譬如以前網誌寫過的猜數字遊戲,個人誘因與個體間相互制衡也可能使產出大大不同,類似賽局理論的概念。群眾智慧在線性、低機率領域的應用或許比較有效,但涉及非線性因果、隨機、複雜領域譬如股市,應用上就更難了,未來有空再繼續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