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歷史性的一刻 |
人性損失趨避、厭惡波動與不確定性的系統1直覺使然,賺了,到某個階段就會想出場獲利了結,因為隨時有可能把獲利吐回,唯有真正落袋的現金才是真收益。聽起來好像合理,但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本週二道瓊終於攻上三萬點里程碑,個人績效也新高,感謝川普大大四年來的努力。雖然這兩個月以來主要漲幅來自疫苗曙光帶動的傳產類股反攻,自己原本高飛的科技雲端股正好被出貨下跌,但美股三大指數整體仍是正向上升。股市新高是否已反應數月後疫情緩解的復甦行情,即便現在全球疫情仍然水深火熱? 與現實世界脫勾,屢創新高的證券市場究竟是超前部署,還是泡沫破滅前走鋼索的最後狂歡?
雖然自己主動選股擇時依然有待加強,但也算是有一套進出場原則,基本上相信動能與美股長期趨勢,盡量不隨意出場,也就是現金水位低,寧願同時吃到上漲與下跌(當然,吃跌勢很難受),也要持續待在場內。只是這幾天短線的Fear & Greed Index持續過熱,持股也出現不尋常的漲勢,長線的Shiller PE Ratio也非常高,而幾位追蹤的美股前輩也有減碼跡象,難免會讓人警覺,現在究竟要貪婪追高,還是謹慎出場?美股泡沫每年都有人喊,但如果今年三月是泡沫破滅的新局,那麼現在反而是低點...?面對未知的未來無論是好是壞,只能且戰且走。
持續高檔的CAPE席勒本益比 |
數月、數年的長期漲勢坡度穩定向上是最甜的。還記得2016年底筆者剛接觸股市,正在觀望什麼國家ETF適合進場,身邊就有親友說美股標普太高會跌,不如買歐洲或東南亞新興市場。誠然後者相對於美國看似便宜與低基期,但這幾年下來究竟何者領先都很清楚了。如果當初選擇歐俄或東協開局,今天恐怕連台灣指數0050也贏不了,遑論NASDAQ或目前重倉的雲端類股。想當主動投資人選股擇時,每一步調查都很重要。美國已開發市場又具備眾多優勢,長期趨勢通道穩健上升,對一般投資人是最理想的開局。個股的世界就更刺激了,如果碰上短期幾天幾週大漲,宛如火箭升空般的漲幅其實也會坐不安穩,除非投資人很清楚公司基本面或是周圍環境有什麼重大利多。
美國大盤VTI vs. 新興市場VWO |
但,怎樣才算是安穩標的?
現金(如同許多前輩減碼取回子彈)是一種,但自己個性比較激進,沒吃過真正的虧(當然事後諸葛,前幾個月下跌時若有子彈逢低加碼,今天績效一定更好,但誰知道呢),目前傾向寧願避免cash drag的閒置資金成本。
債券也是選項。長期股債配置比而言,債券是不可或缺的部位。但目前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似乎鼓勵熱錢進股市,是要跟著潮流,還是反向佈局價格高而殖利率低的債券?
第三個選項是將資金從漲多科技股轉進到跌深反彈傳產股,這是已經在配置的作法,譬如公用事業、房地產、金融等高配息的類股(甚至是能源類股),之前因為疫情跌深,但有些個股反彈的力道領先同業。根據Siegel熊市保護傘的觀點,配息股是累積長期收益的好對象。只是比例要如何拿捏也煞費思量,因為科技股就算短期下跌,長期趨勢依然看好,而傳產股這波短期大回升,長期依然會回到次於科技股的動能,因此為了整體成長,傳產佔比可能也不用太高?
第四個選項或許能拿黃金來討論,但筆者研究不多,同時也相信巴菲特對黃金的觀點(公司資本長期會升值,但金塊依然是金塊),因此暫不討論難度更高的黃金策略,或許未來可以再關注。
誠然上漲創新高令人開心,但也正是在此時,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的均值迴歸將發揮作用,漲多的會跌回,跌深的會反彈。短期幾天是最明顯的,打這篇文章時就能看到許多前幾天大漲的股現在盤前都大幅出貨。只是我們就是不知道reverse to what,股價回測到什麼地方(50MA嗎?200MA嗎?平均年化報酬率嗎?),因此均值迴歸實務上會發揮到什麼價格點&時間框架也很難具體定位。
進出場的勝率邏輯在之前這篇文討論過了,太頻繁進出其實有害績效。出場後,何時要重新回場?一來一往的波段損耗會不會反而大於一直待在場內?說實話不知道,但根據自己過去交易記錄回測,有時持續待在場內反而績效更好。因此既然待在場內是指導原則,那麼在原則內稍微變通,決定資金放在場內哪個行業應該也不算太魯莽?
考量到上述面向,不難深深體會到主動投資的困難之處。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財富的守成於此刻成為重點。
❖
從數字的角度看買賣很有挑戰性,或許我們能換個思維來理解股市這個賽局,會稍微牽涉到人生哲學的討論。
世間萬物,無論是人類或大自然,其實變才是常態。
心情、壽命、天氣、連科學的熵都表明沒有東西是永恆的。
想要避免不確定性是人類演化心理學的本能,但很多時候,「變」才是不變的真理。如何去駕馭、善用變化、波動、不確定性成為對自身有利的正凸性(也就是Taleb反脆弱的論點),就成了我們要努力的課題,人生路途是,股市也是。
經典的藝術作品與思想能凌駕有形生命,成為無形卻永恆的文化資產。或許要到這種層級才能說一件事情成為永恆吧?
回到世俗的股市。其實我們無法持有真正安穩靜態保值的東西。就算是小豬撲滿跟銀行帳戶,長期仍會蒙受通貨膨脹的隱形損耗。要讓資產保值並繼續成長,只能選擇投資,並且投報率要優於每年通膨率。美國股市大盤長期報酬率扣除通膨約7%,是操作便捷度最高的投資途徑之一,任何人只要有點本金都能去券商開戶立刻投入。即便如此,股市短期震盪依然很大,標準差約14%,代表有常態分配66%的機率,會見到股價在+/-14%間波動,而個股波動當然又更大。
唯有克服對風險的恐懼,理性思考,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長期待在股市持續投資才是擁抱合理風險達到收益最大化的路線。
這也算是從股市學到的邏輯思維:
養成儲蓄的動態觀點,而非靜態撲滿。數字在某個區間浮動都視為可接受的範圍。我們擁有的是會起伏的資產,不要一廂情願認為能夠安穩無波動。畢竟錢這個概念的通膨損耗一直都在,只是步調緩慢,難以察覺。公司擁有最寶貴的資產是人,而人力資產比起貨幣與機具資本甚至可能更波動。
跟人生很多面向一樣,沒有什麼是靜止永恆的。動與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以股票形式存在的儲蓄當然也是。不要為了短期波動漲跌而狂憂狂喜,真正要關注的是站在長期成長趨勢,從變化中取得有利位置。(生命當然也是,天有不測風雲,注意交通安全…)
寫完這篇文也算整理一番自己思緒,希望可以更客觀冷靜地看待盤勢。思考過這些面向,就比較不會讓純粹心情影響操作,可以用比較理性的角度決定資金轉進的潛力或機會成本。
決策正確與否的機率性
生活環境順逆的意外性
股票aka存款的淨值波動幅度
養成動態觀點,別太在乎短期波動,關注長期勝率期望值,共勉之。
謝謝川普投顧四年來的努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