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如何挑選投資理財書籍

之前寫過幾篇書單推薦,今天專門來談買書的注意事項。

有陣子沒逛實體書店,一來是因為在網路直接買居多,二來是之前買的山積都還沒看完,不過逛街走進人流,觀察書本陳列方式,觸碰紙張厚度的真實感還是挺不錯的。2016年接觸投資以來,市面上一直都有很多財經書籍,發現最近又出不少書,不知道跟牛市有無正相關,擦鞋童理論市場過熱之類的推測,總之對於買什麼書有些想法。誠然,閱讀是提昇自己金融知識的最划算投資,一本書幾百元可能讓自己學到價值極高的理念和知識,甚至實戰操作明牌與技巧,你用來投資的本金越大,知識發揮的槓桿效用就越大。但不代表書就能隨便買,畢竟買書錢閱讀投入的時間成本長久下來不可謂不重要,因此今天就來聊聊自己在選購投資理財書籍的一些原則,希望對大家買書有幫助。(預防針:有些觀點可能較為主觀)

 

  • 封面放作者照片,別買

我是買實質知識內容,不是買作者形象。可以理解出版社想在封面放作者美照的種種理由,但如果內容文字數據真的好,還需要刻意放精心雕琢的形象照在封面嗎?照片放在封面折口完全可以,剛好就是作者形象的舞台,照片跟文案不夠用心反而有失專業。以平面設計美感來說,封面印個大剌剌的真人像,實在很沒有購買慾。印在可拆卸的書腰倒是沒問題。封面作者照這類的基本上不推,不過可能偶爾還是有內容不錯的書,要翻過才知道。

 

  • 對市場報酬率要有概念,別被誇大數字矇騙

本網誌忠實讀者應該都知道SPIVA統計。美股大盤S&P 500指數長期年化報酬率約7~10%、波動率約10~15%,絕大多數的共同基金乃至於機構法人長期下來都很難戰勝大盤,遑論散戶。記住這個數字,就知道到底哪些書名在唬弄讀者。出現「一定、絕對、保證、最強、輕鬆、年賺OO%」等字樣的書名,建議直接忽略。用誘導性問題偷渡這些概念的也不推。用這類文字當書名,不是作者本身對市場太天真沒概念,就是太心機想抓外行人入坑。兩種心態都不可取。的確主動投資人存在目的就是要戰勝市場,但絕對不是用這種態度。審慎的主動投資人知道自己究竟面對怎樣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對市場抱持敬畏,認識到一切但書後才冒著會輸給大盤的風險出擊。天真的幸運兒績效可能無法通過長期時間考驗,至於別有居心的那些人所用的行銷手法,讀者自身就得具備判斷力了。

 

  • 強調一定要做什麼、大家都這麼做的書,謹慎判斷

跟前一點有些類似,不過這邊回歸基本邏輯判斷,即因果線性關係。市面上充斥「有錢人都這做、成功人士的OO條準則」這類書名,乍看之下好像很勵志,但深入想想,你照著做就會變有錢成功嗎?不盡然。這些教訓本質上不壞,但若以為只靠這些就足夠,那思考其實不夠全面。這就是存續謬誤(survivorship bias)的重點:只有仍存在的對象會被觀察到,其他那些照著同樣方法做卻消失的對象你看不到。只看到這樣做而存在的對象,因而誤以為「必須」這樣做才有辦法存活,殊不知其他那些照做的也有可能失敗。

有點拗口,舉個更具體的範例:虔誠的教徒AB搭著小船遭遇暴風雨,B不幸溺斃。救援隊詢問倖存的A怎麼活下來,A說因為我誠心禱告,所以神讓我活著。但問題來了:B同樣也誠心禱告,為何就死了?這個故事要傳達的就是別輕易把「因為...所以」劃上等號,必須用更嚴謹的邏輯推論去檢視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間的關係究竟是因果、相關、混淆,或甚至毫無關連。參見Taleb對存續謬誤的精彩論證,因此學理上我們很難用正面羅列來斷言一件事情的因果,因為你很可能漏掉真正原因,把虛假的表象誤以為是必要成分。完整的邏輯推理,必須達到「必要且充分」才有說服力,甚至把Karl Popper的科學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拿來檢測也不為過。

找出成功到底需要哪些因素很難,幸好避免那些必定導致失敗的因素比較好辨識出來。因此回歸到買書,去研究那些失敗的公司究竟犯了哪些錯誤,也就是失敗學的範疇,邏輯上可能更能幫助你朝成功的路更近一些。這也呼應了美式創業文化鼓勵的盡早失敗(Fail Often, Fail Fast, Fail Cheap),趁犯錯成本還很低的時候多從教訓學習,就能減少以後大到不能倒才踩雷的機會成本。

 

  • 沒附參考書目,謹慎判斷

寫過論文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指導教授與研究方法論耳提面命,要求學術寫作一定要寫明出處,否則就是抄襲。科學研究的根基在於可驗證,可重現,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都是,放到寫作領域就是要清楚標示文內哪段話哪段數據出自哪裡,才經的起回溯檢驗。一般出版不強求做到APA(美國心理學會論文規範)程度,但有引用意識,而不是想到什麼說什麼的作者,應該會讓讀者閱讀資訊時比較安心。

 

  • 外文書譯者最好是譯研所出身或得過翻譯獎

身為口譯與英文老師職業病的關係,自己很難忍受用字不夠精確的翻譯腔,譬如譯文裡充滿被動態(中文只有負面或意外才會明確寫出被字)、名詞組過多(中文好用動詞,英文好用名詞)等,會打亂閱讀財經知識的思緒。一般非語言專業的讀者可能不在乎,但魔鬼就在細節裡,碰到劣譯搞砸原文經典好書時真的會火大。單純會英文卻沒修過翻譯課的文字工作者,依然很難把書翻好。建議把翻譯品質納入選書,買書前先看看譯者是誰,有無得過翻譯獎或翻譯研究所出身,能避掉比較多地雷。

 

以上大致列出買書前幾點注意事項,進一步的評斷方式就真的得稍微花時間(如上網搜尋作者背景或書評)才知道書值不值得買,對不對自己胃口。引進財經投資書籍的出版社很多,倒是沒有必定要選哪一家,只要是好書都值得推。基本上我應該是屬於就算同系列看過很多(譬如行為經濟學、價值投資、成長動能)還是很樂意繼續看的類型,只要書本身的品質夠好都願意掏錢購買。作者風格、編排架構、數據年份多少有些不同,因此除非真的相似性太高,或是自己讀書時間不夠,不然多方閱讀真的是很划算的自我投資,特別是理財方面,搞不好就讓你發現一個很棒的優化公式或即將起飛的新創公司呢。

 

話說回來,最近在讀這些。

適應:金融演化新思維(剛讀完,準備寫心得)

因子投資:聰明投資者長期操作的金融理論

投資底線:聰明投資人絕不做的7件事

 

延伸閱讀:

投資領域推薦書單

近況更新&書單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