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聊聊買低賣高

買低賣高是投資領域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說法。
概念看似直觀,但實際執行起來卻有許多眉角與誤區需要辨識,絕對不是四個字表面上這麼簡單。

買低賣高是在一項標的呈低檔時買進,達高檔時賣出,賺取價差。這是一個大方向的原則(或者狠一點說,一種理想)。以此作為核心邏輯沒有問題,然而原則代表在大多數情況適用,就表示也會有部分情況出現例外,到底該怎麼理解這個說法呢?

一、高與低是用什麼時間比。
同一個項目,以不同時間刻度來檢視走勢圖,每個區位就會顯示不同高低的視覺判斷。



http://stockcharts.com/h-sc/ui?s=SPY

譬如代表美國整體市場的S&P 500 ETF (SPY)以十年以上的尺度來看,2018年今天無疑是相當高的位置。美股在2000年與2008年皆經歷大崩盤,從當時的歷史高點大幅回落-30~50%,那時若買在高點跌下來的瞬間一定很煎熬。

2007年高檔很高了,必須儘快脫手?但如果買低賣高道理這麼淺顯易懂,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資金湧入,在泡沫破裂前夕把股價陡峭推升?跌到2008年的低檔敢繼續持有甚至買進嗎,支撐線被跌破會不會繼續崩?若有信心抱住同時也繼續買進,持有到今日將會是相當可觀的成長,因為就在大跌後,堅韌的美股通常也展開為期數年的強勁多頭成長。

2015年再創金融危機後的高點,但年中過後開始回檔。當時看來的高,恐怕也是2009年漲幅以來的大高點了,趕緊出脫吧。然而2016年初的低檔一過,市場又展開強勁漲幅。如果當時認為是高點因此賣掉沒有進場,就錯過接下來近50%的行情。

2018年初至今的回檔真的是低點,可以大幅買進?五個月的時間刻度看來的確低,但十年時間刻度仍然很高。錨點不同的話,到底該買誰的低,賣誰的高?

二、高與低是跟什麼對象比。
持股組合通常不會只有一檔。一般人持有標的數量約介於5~15檔,分散於不同產業或國家的基金、個股或債券。

假設A, B, C部位走勢各異:
A的十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高檔,但一季刻度顯示目前為低檔。
B的一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平盤,但半年刻度顯示目前為高檔。
C的五年刻度顯示目前位於低檔,但一年刻度顯示目前為高檔。

買誰的低,賣誰的高?
標的不同,時間框架不同怎麼比較,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配置?

投資組合內的甲出現大跌,想要逢低掃貨,但加碼後持股比例將超出原先配置,該買嗎?乙走勢持續上漲,但持股比例仍有可增加的彈性空間,該逢高賣出,或是乘著動能,買進一些小部位?會有這些疑慮,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走勢。

三、最關鍵的,我們很難知道未來怎麼走。
即便有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這個數學概念拘束,即漲多的必定回跌,跌深的必定反彈至平均值,但常人仍很難得知MR會何時出現,將股價回歸到一年均值,還是一個月均值?金融危機後美股已經長跑牛市近十年了,會不會發生崩盤把股價大幅拉回?

結論:我們很難得知什麼是低,什麼是高。(鏡花水月藍染調)

有時買高,看似很高,卻不過是長期上漲趨勢的起始或中繼,離轉折下跌還有一段距離。有時買低,看似很低,其實跌的還不夠深,離止穩反彈還有得等。而且別忘了,買賣一體兩面,就算運氣好選對進場時機,何時出場又是另一個費心神的決定,短線波段進出受到時機的影響又更大。如果願意捨棄短期數月損益的執著,以長期數年的表現來衡量走勢,未嘗不是決策乃至績效的改善與提昇。

在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想要朝買低賣高的理想前進,有兩種作法

一、靈活判斷,加強選股擇時技巧來操作,分析總經、產業趨勢與技術線圖,只是這很難也很倚靠運氣,靈活到底可能變成沒有原則。指標訊號已經不見得總是反映市場走向,機率性會變成雜訊誤導,若又無法恪守大部分指標的買進賣出訊號,下場只會變成買高賣低。

二、機械紀律,如同被動資產配置,長期定期或定值定額,輔以再平衡方式(賣出漲多的,買進跌多的)維持部位比例。操作起來違反人性,也不知道市場何時會還你公道,但長期而言可以貼近標的與組合本身表現,避免人性自爆風險(非受迫性失誤所造成的虧損是散戶最常犯的錯)。只是,誰又知道長期指的是多久呢?

把買低賣高當做操作策略恐怕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理想。但願知道什麼是低可以買進,什麼是高可以賣出,然而現實的是未來很難預測。就算偶爾猜中,也很難長期持續準確預測。沒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心理素質與操作經驗就貿然實行自以為的買低賣高,實際可能淪為買高賣低,績效還比不上被動買進大盤指數與再平衡。

從後設角度思考,或許最重要的其實是擺脫買低賣高的執念,別一心想著靠操作賺錢,而是獲取與市場同步的報酬就好。與市場同步代表有可能賺也可能賠,只是眼光放長,觀察全世界數十年以來的發展,市場通常能帶給投資人可觀的回報。

這個網站顯示各資產類別於不同年度的績效表現。每年領銜主演的類別各有不同,年年壓寶大賺標的難度不低,操作不慎還有可能落後大盤,但好消息是持有廣泛市場指數,就能獲得同步報酬,不會大賺,但也避免大虧,對一般投資者而言,看來是比較妥當也划算的作法。


https://novelinvestor.com/asset-class-retur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