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化的網路時代,人們擔心的已經不是資訊不足,而是資訊爆炸,如何從龐大、浮濫、虛假的數據中找出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料。自己從大學時代就有收藏網頁剪報的習慣,最近幾年接觸股市後,瀏覽每日市場動態更是不可或缺的舉動。雖然很多投資書籍都建議不要過度暴露在新聞雜訊,以免心思受到短期動盪消息影響,輕舉妄動買賣所導致的判斷錯誤、交易成本反而不利長期報酬。這點認同,但真的實務習慣上很難不去注意新聞(笑),因此轉個彎,不如更有效率地去收集網頁剪報,或者說善用這些資訊的價值?
整理資料也是一門藝術,或許我們能善用群眾智慧,從文件管理的角度來優化投資思維,譬如建立一個PDF剪報資料夾,標記日期與檔名摘要,專門收集網路上那些看好、持平、看壞市場的言論。每過一陣子對照實際市場走向,看看那些文章中提及的論點、數據、環境跟現實世界趨勢是否一致、無關、相反。去認識這些撰文者都用哪些立場、指標來衡量個股、產業、政策、全球政經情勢。如此一來,不但能學習到業界人士都用哪些參數看市場,更重要的,去觀察他們用的這些參數是否有效,當然有些參數的因果關係可能清楚直白,有些可能晦澀難辨,這個層面的判斷更進階困難。配合個人特質之風險耐受度、資金水位等,進一步建立自己的投資決策框架,批判性思考檢視市面上的媒體新聞。
典型的新聞媒體最喜歡用煽動標題吸引點閱率(更過份的,市場主力透過媒體放消息左右大眾觀點),譬如暴漲暴跌等字眼,我們不用被這種形容詞綁架,而是去深究文內提到的引用資料。稍微有良心的媒體都會提供出處(或是自己覺得可疑的就餵Google找相關資料),而原文其實較不會被終端的媒體渲染,學會找出原始資料,就能更客觀的思考文章論點,跟資料展開智識上的交流對話。譬如最近幾天著名學者席勒提出用Excess CAPE Yield(ECY)解釋股市走勢,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新觀念。
預測只是第一步。沒有人說預測完就得跟著做。對特定時間、特定點位的預測較無參考價值,而且也很難,因為市場本身就是參與者眾多的龐大預測機器,而每個人的預測與行為都會進而改變市場走勢,進而讓先前的預測失效(參見凱因斯報紙選美、索羅斯反射理論、塞勒猜數字遊戲)。一般而言,能大略摸索出方向就很受用了。預測只是第一步,畫出樹狀圖並分配每個可能事件的機率,隨著時間改變不斷修正路線(或堅持),才是實務上合理的做法。
看看最近的新聞都在講什麼吧:
2020.07 2020股災會不會再來?從歷史上重大股災看股市大崩盤的5個前兆,關鍵警訊竟在這!
2020.11 美股悲觀情緒達到高點 分析師:此時才是 「歷史絕佳進場時機」
2020.12 「企業內部人士瘋狂倒貨」美股現崩盤3大警訊 分析師:恐暴跌40%
2020.12 太擠了小心踐踏! 專家:2018年美股2千點屠殺恐重演
2020年末,市場無懼疫情散播繼續創新高,荷包變肥很開心但泡沫跡象也不免讓人憂心究竟熱錢派對還能嗨多久。這些新聞標題都很煽動甚至具備高度娛樂性,聰明的投資人應該避免被形容詞誘導,儘量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去檢視這些論述到底有沒有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