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認識報酬率

設立一個合理期待的報酬率,避免情緒因為績效波動而動輒喜憂,可能是投資者一開始就得具備的基礎認知。

或許你經常耳聞誰買了什麼賺了十幾%,幾十%,甚至幾百%。報酬率看似很亮麗,然而謹慎務實的投資者必須提出疑問,這個回報如果屬實,究竟是怎麼達成的。股市波動總是存在,不同個股、不同產業波動率比起市場整體指數又更大,數週乃至數月出現鉅額大幅漲跌不意外,面對部位的獲利或虧損,究竟有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來檢視投資績效?我們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討論。

一、計算方式:如何正確使用公式與記帳

報酬率的誤解常出於使用不當計算方式,這個面向比較好客觀釐清。

A君有100萬用於投資,風格為被動投資,全數投入指數型基金IVV,2017年該檔報酬率21%,100%持有IVV部位讓A君資產成長21%為121萬,淨值增加21萬。

B君有100萬用於投資,風格為主動選股,將20萬投入蘋果AAPL,其餘80萬作閒置資金,2017年AAPL報酬率48%,20萬成長48%為29萬6千,但由於仍有80萬閒置資金,因此整體資產成長為109萬6千,淨值增加9萬6千。

這只是以資金佔比來簡單舉例, 暫不討論選股與擇時。即便某一檔持股報酬率領先大盤巨幅成長,但配置資金不多的話,那麼對整體資產報酬率增長仍然有限。換言之,真正應當關注的是整體報酬率,也就是持股與現金所構成的整體投資部位。每一檔持股的損益都得留意,但更重要的是整體資產變動能否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一檔持股幾十%的漲幅看似耀眼,但正常來說不可能將100%資金都用於幾檔個股,部位越集中風險越大(大盤、類股不在此限,但仍得注意)。2~20%是一般認為每股佔整體配置比例的範圍,或總共持有5~20支。別忘了,波動性一體兩面,漲幅如此巨大,就有可能面臨同樣巨大的跌幅。只看配置裡幾檔報酬率沒有顯著意義,因為所配置的資金佔比不同,以整體資產的漲跌來衡量會比較實際。

由於國內許多證券商的系統介面相當難用又不美觀,這邊推薦一個好用的記帳平台Morningstar Portfolio Manager,無論讀者使用國內複委託或美國券商,建議都到晨星開設免費帳戶,手動輸入每次操作,其表格與統計數據相當清楚,可以翔實檢視自己的買賣記錄、資產配置、甚至與大盤比較IRR實際報酬率。

為專注討論股市資產配置,先不納入貸款、保險、房地產、另類資產、創業、教育 、進修、慈善、政治等更廣泛的資金運用。

二、操作過程:標的與時機對績效的影響

投資獲利,究竟是因為聰明才智挑選正確大賺標的,適當進出買賣時機,或者其實都是機率運氣因素?這可能是投資領域人人津津樂道又眾說紛紜、極具爭議的話題。目前仍難準確衡量選股與擇時對報酬率的影響(可能只有超級資深業界人士才知道?),因此對於接觸耳聞的投報率訊息都不能盡信,有辦法的話,盡力去了解交易者對產業趨勢、公司良窳、進出時機、工具使用的認知是否合乎邏輯判斷。隨機騙局成功與運氣等書生動有趣地討論了運氣與技能對投資行為的影響,相當推薦閱讀。

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量化操作、隨機漫步等門派各執一詞,每個領域似乎都有代表大手與實例,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進修財經知識,盡量以客觀理性的研究分析來檢視各種策略的可行性,當然也得考量行為心理學中人類的不理性成分,來過濾吸收到的資訊到底是可參考的寶貴訊號,或僅僅是混淆視聽的雜訊。

這個面向比較有趣也更主觀,之後會再另開專文詳細探討。

三、績效量測:平均值、漲跌範圍、時間長度

經過前兩個公式與成因面向的討論,現在可以來看代表整體市場大盤的股價指數。

先來看全世界,MSCI World Index為代表的全球市場加權指數,表格可以看到1987成立迄今約30年的年化報酬率為7.95%,下面的10年年化標準差為16.21%(即按常態分布,每年有68%機率會讓報酬波動介於+/-16.21%)。

再來看到引領全球經濟的美國,美國股市代表性的S&P 500 Index成立以來年化報酬率約10%,如同Jeremy Siegel所著散戶投資正典提及,美股以200年歷史資料回測,其年化報酬率約為10%,扣除通膨之報酬率約為7%,這裡這裡有1928~2017的延伸資料可查詢。


上列指數化為投資人可實際申購的指數型基金,可用全世界URTH與美股SPY的數據來回測,只是ETF成立時間不若指數本身來的長,加上成交量、追蹤誤差、基金費用等因素,仍會在指數本身與基金產品間造成些微差距。

投資人多以美國市場S&P 500作為標竿,希望取得高於市場的投資報酬。原則上對整體市場報酬率的期待可設為10%(納入通膨扣抵則約為7%),但請注意這是幾十年平均下來的數值,由於年化標準差仍有10~15%,代表每年報酬波動範圍可能介於-5~25%,也難免更大幅變化的可能性,絕對不是每年剛好10%上下,而是擺盪更加巨大的報酬率。報酬不會一直幾十%往上漲,也不會每年幾十%往下跌,以統計學原理來說都會回歸均值,而此過程絕非平穩。

順道一提,著名的馬多夫騙局就是以「每年穩定帶來10%報酬」來誘騙政商名流投入。美股大盤年化報酬率10%很強,但同等地是另一面10~15%的波動性。遇到任何「穩定獲利」的說法時,謹慎的投資人就該睜大雙眼好好調查了:高報酬很難避免高風險,然而高風險不一定會有高報酬,低風險也無法保證報酬就很穩健。

對投資期間還很長的青壯年而言,除非有特殊考量,否則長期報酬率必定低於市場的策略或途徑根本不用考慮,因為落後大盤的機會成本承擔不起,但試圖打敗大盤的想法也得謹慎。要衡量主動操作,選股擇時策略的績效,一般說法是單單追蹤1~3年的成績可能不夠,必須看到5~10年時長才比較能排除機率隨機因素,衡量這套策略本身的技巧與邏輯。再好的投資策略,也可能短期幾年出現落後市場的回報,主動投資者必須思考所信賴的方法是否遭逢短期亂流,只要堅持下去,長期報酬仍能戰勝大盤。如果在個別標的忙進忙出,報酬率甚至比不上資金悉數投入全市場,就得好好反省主動選股擇時是否有效,以免這種操作模式長期落後,越來越難趕上市場指數報酬。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對報酬率有更深層的認識:必須考慮持股屬性、配置佔比,持有期間、操作邏輯、標竿對照等因素,才能判斷這筆買賣、這項策略的報酬率是否合乎邏輯及所設定的目標。不用聽信他人吹捧而迷失原本策略,也無須過度在乎短期損益。

比起其他投資領域,證券市場似乎是一般人能最有效率地讓資金參與,享受與市場同步複利成長的地方。世界各國數十年有漲有跌,數百年有起有落,但整體而言向上攀升的趨勢更為顯著。股市波動難免,怕熱就不要進廚房。但如果對人類文明增長抱持信心,就可以將資金持續放在市場運作。到頭來,投資比跑馬拉松更久,從成年算起,是一輩子數十年,甚至延續親屬乃至後代的長遠大事呢。

報酬率如何計算與檢視還有很多細節可討論,下次有機會再聊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